地理教师网之人文地理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人文地理概论 > 人口与生态环境(3)

人口与生态环境(3)

时间:2011-04-12 05:53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在过去150年内,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砍伐森林1500万公顷,结果造成2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200万公顷土地水土流失,致使每年有21万公顷土地颗粒无收。

二次大战以后,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不适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土地、矿藏、水源、森林、草原等资源的巨大破坏和浪费以及一系列生态平衡失调。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公害泛滥,空气混浊,污水四溢,噪声震耳欲聋,出现了像日本水俣病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SO烟雾事件等公害事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基本控制了环境污染,但生态系统远远没有恢复到污染前的最佳状态。

我国也存在类似问题,如森林资源因毁林滥垦遭到破坏,林业生产过量采伐和重采轻造,森林覆盖率下降。大兴安岭的森林覆盖率已由过去的71%减至57%。草地超载过牧,引起草场大面积退化,产草量也随之下降。60年代初就已开始暴露这一生态危机,但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制止。70年代末每亩产草量一般比50年代下降30—50%,有的地方甚至下降60%。牧草质量也大为下降,优质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大量减少,有害杂草增加。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系统,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也是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和深化的。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所引起的比较近期的、直接的后果还比较容易预测,但要预测更加久远的、间接的影响就比较困难。而且往往是解决了旧问题又出现了新矛盾。

(三)人口容量和生态平衡

1.人口容量

是指一定地区人口生态系统的现状水平下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的最大限度。也称人口承载能力。人口容量的研究主要探求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负载能力之间的关系。因为人作为生物种群,在不受限制时,人口是按指数增长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地球可能向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系统生产能力与容量的限制,人口又不可能按指数增长,必须将其限定在人口极限范围之内。

其实,人口容量(或承载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少学者早已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探讨。近年来,由于急剧增长的人口与有限的环境空间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国内外学者又以前所未有的热忱研究此问题。早在18世纪就已有人着手研究人口数量与可供使用的土地之间的关系,且深入探讨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925年A·彭克和A·菲舍尔几乎在同时分别发表了有关人口容量的论文,以寻求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极限。A·彭克把气候看作农业生产的决定因素,并按柯本分类法将地球划分成若干气候区,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人口承载能力。A·菲舍尔则认为决定人口承载力的因素是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等。

当前,在急剧增长的人口使人类生存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的情况下,许多学者对人地关系未来进行了预测。据估计,如果人口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600年地球上每人平均陆地空间仅有1平方米,而到2900年,即使地球上所有水面都布满了船,人靠人站着也会覆盖整个地球。

那么,地球生态系统究竟最多能容纳多少人口呢?国外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估算,多数学者赞成以100亿人口最为合适。联合国70年代初举行的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资料表明,人口稳定在100亿或略多一些,是能使全世界人民吃得较好,并维持合理健康而不算奢侈生活的人口限度。另外,生态学家从生物圈能提供的食物量,计算出人口容量。他们认为地球上的植物每年约能生产165×l0克有机物质(干重),折合能量660×l0大卡。假如每人每天消费2200大卡,那么每人每年就要消费8×10大卡,由此推算,地球可以养活8000亿人口。但是,实际上人类只能利用植物总生产量的1%,就是说,地球只能养活80亿人口。

除对全球人口容量进行研究外,许多学者更致力于各国或经济区的人口容量研究。如英国生态学家根据英国本土资源推算,认为英国应该将5600万人口逐步降到3000万人。荷兰学者也提出类似的观点。近年来,我国学者根据我国耕地、草原、水域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民族等方面的特点,计算出我国适度人口为6.5—7亿,而目前的人口数已大大超过此限度。

值得注意的是,探讨人口的合理容量应持有动态的观点,既要看到生态系统的有限性,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开拓新资源的潜在能力。因此既不能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盲目增长人口。在目前我国人口已超过生态系统的限度的情况下,既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又要努力改造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扩大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2.保护相对的生态平衡

在任何一个处于正常状态的生态系统内部,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多种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都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变化,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海啸、水旱灾害、台风、流行病,都会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由此类原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招致自然环境恶化而言。由这些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动态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作为人类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为了避免大自然的惩罚,必须充分认识和掌握生态平衡的规律,积极运用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制,努力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修复或建造已经失调的生态系统,创造新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本文标题:人口与生态环境(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renwen/2700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renwen/27003.html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人口与生态环境(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人口与生态环境(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