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人文地理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人文地理概论 > 产业分布的基本规律(2)

产业分布的基本规律(2)

时间:2011-04-12 05:49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制约几个社会制度的产业分布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自有人类以来,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5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在这5种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受它们制约的产业分布有着各自的特点,原始社会的产业分布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分布完全不同。因此,很难找到在各个社会形态下普遍适用的产业分布的一般规律。但这并不否认在某些社会生产力水平相似的阶段具有某些共同性的规律在制约着产业分布。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间,有生产社会化这个共同性,商品经济发育以及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两者有许多相似的问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国之间在产业分布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组织形式诸方面,可以互为借鉴,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产业分布的共同性规律主要有:生产地与自然资源地、技术资源地、消费地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门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等规律。

1.生产地与自然资源地、技术资源地、消费地相结合

产业尽量接近自然资源地、技术资源地、消费地,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费,充分利用和发挥各地区的自然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就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来说,在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下,总是选择最有利的区位进行布点,以便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以钢铁工业分布为例,在18世纪以前,以木炭为燃料,以帆船为主要运输工具,因而炼铁场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和森林地带,这在当时来说经济上是合理的,技术上也是可能的。产业革命后,由于在炼铁过程中逐步使用煤炭代替木炭,又发明了蒸汽机和火轮等交通工具,于是钢铁工业分布开始转向煤铁产地。在美国,起初炼1吨铁需要耗用4—5吨焦煤,因而钢铁厂一般是分布在煤田附近,所以匹兹堡和费城在19世纪末叶就成为美国钢铁工业中心。进入20世纪以后,炼1吨铁只需0.5—0.6吨焦炭,加上运煤技术不断革新,运煤费用不断下降,又出现了移煤就铁的分布方式。随着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二次大战以后,美国钢铁工业分布,又有转向消费区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钢材品种、规格种类繁多,用户又不集中,很难组织大规模运输,所以钢材的运费反而比煤和铁矿石运费还高,而且美国钢铁工业使用废钢作原料的比重不断增加,消费地有大量废旧钢铁可资再利用。而且企业接近消费区,还可以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要,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

由此可见,自然资源、技术资源、消费市场等诸因素对产业分布的作用程度在不断变化,不是孤立地、静止地起作用,而是在动态中,在相互联系中共同作用于产业的分布,导致产业分布的动态发展。在产业分布及其变动中,技术经济合理性是其中发挥作用的客观规律,既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当然,如果一个企业的厂址选择,既接近自然资源产地,又同时靠近消费地、技术资源地,那是最理想不过了。但在多数情况下,各方面条件不大可能完全兼得,这就要根据具体的产业部门及企业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各部门的技术经济特点以及技术经济效果,加以择优。

有些产品原料失重大,单位产品的原料消耗要比成品重几倍到几十倍,这种产品的厂址,一般应靠近原料产地,如矿产品初步加工,多数农副产品加工等;有些产品原料失重小,单位产品的原料和成品的重量相差不大,有些甚至增加重量,其成品又不便运输,这种产品的厂址选择一般应靠近消费地,如硫酸、玻璃、家俱,多数食品加工等;有些是原料和燃料产地不一致,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对两者的消耗量都比较大,这就要求取决于原料和燃料的对比关系,如大耗电工业,其建厂地点,一般应靠近动力基地,特别是应分布在大型水力发电站附近,有些产品原料的消耗比重大于燃料,就应靠近原料产地;有些产品的原材料和成品重量都不大,但对于技术条件要求高,如精密仪表、电子计算机等,这类企业的厂址选择应安排在科学技术中心。

2.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产业部门在全国各地区空间分布上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趋向,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产业分布的客观要求。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狩猎业、渔业、耕作业、手工业都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由于交通运输业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各地都尽可能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在封建社会,社会分工不发达,商品经济薄弱,主要产业部门为农业和手工业两大类,而且两者又未彻底分离,家庭为生产单位,绝大多数农民基本维持很低的自给自足生活。封建社会的产业分布主要受农业自然条件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严重束缚,农民被束缚在一块块分散的土地上,产业分布呈现出分散性,当时虽然也存在着商品交换,但多为一家一户式的小生产单位生产的,又由于交通运输条件落后,因而商品交换是很有限的。“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形成“万物俱全”的自给自足生产。加上封建割据和闭关自守制度,更加限制了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得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布局呈现闭塞性的特点。分散性和闭塞性是封建社会产业分布的特征。

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广泛地采用先进的大型设备,扩大企业规模,可以节省单位产量的投资,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产业部门间的协作关系愈来愈复杂,为了充分利用原料、燃料的各种成分,最大限度地节约从一个生产阶段到另一个生产阶段的物质和劳动消耗,减少运输成本,就要求把在生产工艺和资源利用上有密切关系的企业,集中成组布局,这已成为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大城市里布置工厂企业,可以利用原有的公用设施,可以节约厂外工程投资费用,有利于各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城里集中了大量人口,既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又为一些企业提供重要的消费市场。可见,工业分布的集中趋向,主要受工业设备与企业规模大型化、联合化发展和各类工业企业在一定地区、地点集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影响。

但是,如果工业过于集中,城市规模过大,也会使原来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趋向消失,出现城市用地紧张,用水不足,原材料和燃料供应困难,交通运输阻塞,公害严重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在集中趋向的同时必然要出现分散的趋向。现代交通运输网的发展,利用水力、煤炭、石油、核能、地热等各种能源的大小电站的建立和超高压远距离输电技术的进步,也为企业分布的分散趋向提供了越来越大的可能性。于是工业企业在集中的同时,又出现分散的趋向。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分散趋向并不会消除集中的趋势。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散又会逐步形成新的集中,形成规模更大、连绵不断的城市带。对这一特点,恩格斯也早已指出过:“……资本主义大工业不断地从城市迁往农村,因而不断地造成新的大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力布局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例如,日本战后工业的迅速发展,在太平洋沿岸“三湾一海”(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濑户内海)地区集中的趋势不断增强,终于形成了从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开始,向西经千叶、东京、横滨、骏河湾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户,到北九州为止,此带长达1000多千米,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海和北九州5大工业地带,被统称为太平洋带状工业区。全区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23.9%,而人口却占59.1%,30个工人以上的工厂占60.7%,工人占67.2%,工业产值占75.1%。其中京滨、阪神和中京三个都市圈仅占全国面积的6.6%,工业产值却占47.9%。由于工业的畸形集中,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大城市,出现了人口过密,地价飞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考虑改善现有的工业分布状况,工业开始向大城市或主要工业地带周围以及部分边远落后地区分散。这样日本过去长期落后的东北、九州、北海道等地区工业获得了一定的增长。不少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输出资本、技术、设备,到国外去建厂,特别是一些需用劳动力较多,或污染性较大的企业,利用第三世界的廉价劳动力以获得高额利润,并可减少对国内的污染。这种集中和分散的趋向,在美国、法国、德国等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同样存在。

社会主义生产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同样存在产业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的客观要求。工业区地理分布上的适当分散,有利于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生产协作联系,在用地、用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一旦发生战争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战争破坏的威胁。但如果工业分布过于分散,企业间协作联系脱节,厂外设施各搞一套,将大量增加基建投资和营运费用,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一般说,分散趋向的优点正是过于集中的缺点,而过于分散的缺点又正是集中趋向的优点。因此,只有根据统一规划,调整各地区产业分布的比例关系,使社会主义产业分布适当集中和合理分散,保证社会生产力持续而稳定地发展。就我国而言,遵循这一规律进行生产布局首先碰到的就是妥善处理沿海老工业基地与内地新建工业基地的关系问题。因为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生产力有77%集中在沿海。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业布局向内地推进,这是必然的。问题在于,我们在处理沿海老基地和内地新基地关系方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就是既要适当集中又要适当分散,换句话说不既能放松对沿海老基地的巩固与提高,也不能在内地建设中把战线拉得太长,否则摊子铺得太多,遍地开花,力量分散,到头来反而会影响建设速度与经济效果。

3.专门化与多样化相结合

专门化部门是指那些在地区间有大量的、稳定的产品流动的生产部门。多样化部门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配合专门化部门,实行协作配套的部门。

专门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自然条件、技术、社会经济条件不一,所具备的地区优势也互有差别,因此各地区的产业分布不可能按照同一模式,去搞那种“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生产体系,而要根据各地不同的条件和特点,确定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也就是实行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者是某一类产品,甚至产品的某一部分,即实行地区专门化生产。这不论对工业或农业来说都是必需的,其有利之处在于能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和技术特长,挖掘生产潜力,以便生产大量高质量的产品,更好地使各地的特殊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为国家建设服务。同时地区生产专门化也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促进技术熟练,提高生产技术,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劳动和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工业方面,现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企业专门化分工,例如,国外汽车制造业的专门化程度高达95%,美国的机械工业自制铸、锻件只占0.9—1.3%,自己热处理只占4%。我国武汉各机械厂附设的铸造车间平均每平方米厂房年产铸件仅0.25吨,而上海的专业铸造厂却年产1.5吨,厂房利用率高6倍。在农业方面,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因而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特点更加突出。美国早在本世纪初就已形成比较明显的农业专门化生产区域。战后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这种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趋势有了进一步发展,许多农产品的生产愈来愈集中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比较优越的地区,对那些不适合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则实行大量休耕或转为牧场和林场,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1968年,美国农业部把全国划分为10个农业生产类型区,这就是:特种作物与普通作物区,棉花产区,常年放牧区,乳用畜牧区,谷物饲料与畜牧产区,水果蔬菜与农牧混合经济区,小麦与其它谷物作物区,烟草与普通农作区,普通农作区,季节性放牧区。每个农业生产类型区,都根据自然、技术和经济因素,重点发展一种或几种专业化产品。如以谷物饲料与畜牧区(即玉米带)的伊利诺斯州和区外的北卡罗来纳州、亚拉巴马州对比,各地的技术水平相似,然而伊利诺斯州每英亩玉米产量为74蒲式耳,北卡罗来纳州为50蒲式耳,亚拉巴马州为23蒲式耳,两相对比,相差竟有两三倍之多。这充分显示了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经济效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地区专门化程度愈来愈高。美国50%的玉米产于中西部玉米带,小麦3/4出自中部大草原。得克萨斯草原和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河谷、亚利桑那州索耳河谷的棉花,北卡罗来纳州和肯塔基州的烟草都是高度专门化的作物。

但是,专门化不能片面发展,它必须与多样化发展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专门化是按部门和地区将生产分为各个独立的组成部分,多样化发展又将分化了的各有关部门和地区联结为统一的有机整体。把两者结合起来,既推动了地区之间的商品生产,又发展了地区内部的自给性生产,这就可以密切区间的经济联系,节省不必要的区间运输,推动良好的地域系统的发展,加强经济效果。

多样化部门的主要内容是:①为专门化部门进行各种生产性配套,提供原料、能源、零部件和修理服务;②对专门化部门的废料和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改善环境卫生;③生产当地必须的笨重的、易腐的、不宜长途运输的产品;④为生产提供服务的科学研究、银行、商业、情报、咨询等活动;⑤为生活提供服务的文教、卫生、旅游、报刊、印刷等活动。多样化的程度与专门化的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专门化水平越高,对多样化的要求也越迫切。
  本文标题:产业分布的基本规律(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renwen/2700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renwen/27001.html

顶一下
(1)
33.3%
踩一下
(2)
66.7%
-------
欢迎你对产业分布的基本规律(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产业分布的基本规律(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