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农村。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3%。我国农村人口多,增长快,而农业自然资源相对较少,因此产生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重要人口问题之一。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现阶段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又滞留于农业生产领域内的那部分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可耕地面积不到1亿公顷,人均小于0.1公顷,仅及世界人均的1/3;其次,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耕地资源和其他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第三,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及各种新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使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相对甚至绝对减少。从这一点来看,农业释放出剩余劳动力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之我国过去实行城乡隔离的政策,城市化发展不足,导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严重滞后,这样便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图5.1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
图5.2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示意图
有关研究表明,90年代初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已超过 1亿,约占农业劳动力总量的30%。数量大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个显著特点。此外,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还具有整体素质较低和基本集中于种植业等一些特点。由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不高,以土地为生产对象的种植业在农业中占有很大的份额,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约90%集中于种植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低,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更低,加之农业生产方式长期比较单一,因此从整体上来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和适应性都较差。
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 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农村人口是从地理角度而言的,通常指居住在农村范围的人口;而农业人口是指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人口,即我们通常说的农民,是从职业角度而言的。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不见得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比如农村人口中还包括非劳动年龄人口,也有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同样道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也不一定都在农村。但一般来说,农业人口的绝大部分都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平常,许多人将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这两个概念混用,这是不正确的。从统计数据对比上,大家就能看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1990年,我国的农村人口为8.3亿,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人口仅约3.4亿,二者的区别显而易见。
据预测,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400万,即使平均每年有600万转移到城市和其他非农业部门,到本世纪末因新增劳动力而滞留于农业内部的剩余量也将达到约8000万,再加上现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估计到2000年时,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将在2亿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所面临的形势是多么困难和严峻。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尽管我国有着巨大数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现象,而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普遍趋势。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就业构成便能反映出这种趋势。1993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整个就业人口的比重,美国是2.7%,日本是5.9%,而我国却高达56.4%。
表5.1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比重
本文标题: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renjiao/482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renjiao/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