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生产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一)农业生产的本质
与其他生产部门一样,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过程。生产者在特定的社会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借助一定的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具体的生产活动以获得所需要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可以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可以作为生产资料进入下一个农业生产过程,还可以通过交换换取生产者所需要的其他消费和生产资料。经过交换的农产品可能有部分进入消费过程,而另一部分则可能进入下一个农业生产过程,或进入其他生产领域。农业生产者利用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以及通过交换获得的其他生活和生产资料,不仅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还可以不断进入下一个生产过程,保持农业生产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
但是,农业生产又与其他部门有本质的区别,即农业是利用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过程进行的生产,是生命物质的再生产,因而也是有机体的自然再生产过程。种植业和林业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绿色植物的生长、繁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绿色植物从环境中获得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将它们转化为有机物质供自身生长、繁殖。畜牧业和渔业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家畜和鱼类的生长、繁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家畜和鱼类以植物(或动物)产品为食物,通过消化合成作用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物质以维持自身的生长、繁殖。这一过程同时也将植物性产品转化成动物性产品。动植物的残体和排泄物进入土壤和水体后,经过微生物还原,再次成为植物生长发育的养料来源,重新进入动植物再生产的循环过程。显然,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它的发展严格遵循自然界生命运动的规律。
如上所述,农业生产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单纯的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生物有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如果没有人类的劳动与之相结合,它就是自然界自身的生态循环过程而不是农业生产。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再生产过程,通过劳动改变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和条件,借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动植物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这种对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干预必须符合生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同时也符合社会经济再生产的客观规律。
从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交织这一基本特征出发,我们还可以归纳出农业有别于其他生产部门的几个主要特征,如土地的特殊重要性、生产的周期性、季节性,等等。
(二)农业的基本特征
1.土地的特殊重要性
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其他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土地仅仅是劳动的场所。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场所,更是提供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的主要来源,是动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条件。因此,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位置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与其他生产资料不一样,自然界中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我们虽然可以通过围海、围湖等工程增加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但是,相对于陆地总面积而言,这种增加是极其有限的。同时,这些工程不仅造价巨大,而且难以预测其生态环境方面的副作用。土地在地球上的位置决定了当地的温、光、水、热、气等动植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因而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当地农业生产的类型。方式和技术。土地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其所在位置,另一方面取决于土壤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理化性状以及人类劳动形成的人工肥力。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水利工程、农业设施和耕作、栽培、施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地的质量,并进而在土地位置不变时局部改变其温、光、水、热、气等条件,但是,我们无法随心所欲地改变这一切,而且我们所能采取的所有措施都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正因为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特殊重要性,中国将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之一,要求全国各地、各部门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切实保证不减少基本农田,同时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率。
2.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
与工业生产不同,农业生产主要在广阔的田野上进行;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又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因而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现有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主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其生命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成功的人工选择和其他合理的人为措施首先必须适应自然环境,其次才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改变局部小环境。
自然环境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各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条件,从而形成各地独特的农业生产类型、品种、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技术。因此,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不仅表现为生产过程的分工,更表现为生产地域的分工,即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区域化趋势。如果我们正视自然环境的影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布局,建立合理的农业区域生产结构,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各地区间交换农产品,就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应。反之,如果我们无视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为地划地为牢,片面追求各地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自给自足,就不可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就会降低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减少农产品的供应。
自然环境的影响还表现为农业生产的波动性。自然界大范围的长期变化,如地质变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等无疑都会对农业生产发生长期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往往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从农业生产上反映出来。短期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气候的变化,尤其是灾害性天气,如旱、涝、风、雹等,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年度间的剧烈变化。病虫害的爆发往往与气候的变化有关,也可能导致严重减产。因此,减灾防灾在农业生产上具有特殊意义。主要的减灾防灾措施包括建设水利工程、培育抗逆性强的动植物品种、生产类型多样化、综合防治病虫害、发展设施农业、建立合理的农产品储备体系等。
3.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农业生产的周期长,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同时具有比较强的季节性。农业生产周期取决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通常长达数月以至数年。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但人类的劳动并不需要持续整个生产过程。对于大多数种类的农业生产来说,农业劳动时间即人类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仅仅占动植物生长周期的一小部分。由于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周期受温、光、水、热、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各种农业生产的适宜时间通常固定在一定的月份,劳动时间也集中在这些月份中的某些日期。
上述情况决定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料利用的季节性、资金支出的不均衡性和产品收获的间断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一方面表明根据农时安排生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表明农户多种经营和兼业经营的必要性。多种经营和兼业经营不仅可以比较充分地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以增加生产,同时也可以用其经营的收入弥补资金支出不均衡和农产品收获间断所造成的收支缺口。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还带来其他一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周期越长意味着决策时风险越大。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能够减少决策风险的各种制度和措施,例如市场信息发布和预测、农业生产保险、农产品储备、保护价收购等。农产品大多数是鲜活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连续性存在明显的矛盾。因此,需要进行适当地保鲜贮藏和加工,以便保持其使用价值,使之符合消费者的需要。
本文标题:农业概论-绪论(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nongye/1162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nongye/1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