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乡村的田园生活都长期被作为理想的社会而受到热情讴歌。至今为止,西方的一些农业经济学科的教科书仍然称乡村生活比城市生活更符合人性和道德标准。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加速,经济、社会、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都处于日新月异的大变动之中,都市居民的职业、就业地点和居住场所也呈现出经常变化的趋势。在这一持续变动的大背景之下,农村生活较多地保持了原有的稳定,因而更多地被指责为封闭、保守、愚昧和落后。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现代工业社会和都市生活的弊病日益突出,而且农业和农村社会因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改造而获得新生,其社会文化方面的价值也因而获得重新肯定。
无论是植树造林、改造沙漠,还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都不是单纯的生产和经济活动;它们同时也是改变人们意识的精神和文化活动。在进行这些活动的同时,人们必然要反思自身的行为,从更全面、更理性的角度审视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因此,这类生产活动对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即使是普通的大田作业,由于农业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也具有这方面的文化作用。
与上述情况类似,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也不仅是经济生产活动,不仅是简单的消费,它们同时也是精神文化活动。在野外自然环境中的休闲、旅游和观光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培养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消除现代都市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焦虑和浮躁情绪,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一般大众更好地认识自然,更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加珍惜和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观光在这方面的作用,许多国家有意识地将自然保护区、农业科学园办成科普基地,通过组织专题旅游、专题野营和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生态环境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科普方式在改变公众行为和意识方面效果较好。
与城市相比较,农村社会具有十分明显的社区特征,即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一定的人口组成一定的社会组织体系,从事基本相同的职业,具有比较一致的生活方式和民情、民俗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缘关系、认同意识和行为。由于农村社区的长期稳定,社区成员之间不仅彼此熟悉,而且往往具有比较近的血缘关系。与此相反,城市一定区域内居民之间在职业和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可能很大,工作和生活地点往往不在一个地方,因而地缘关系不密切,认同意识较低,风俗和行为方面的一致程度也较低。同一幢大楼的住户可能互不相识,老死不相往来。
由于上述原因,农村社区的成员相对稳定,民风淳朴,邻里关系密切,人们重视伦理、亲情等传统价值观念,道德、风俗和舆论对行为的规范作用十分巨大,有时甚至比成文法规的约束力更强。相比之下,www.dljs.net城市居民的流动性大,社区功能相对薄弱,同一区域居民相互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联系,甚至仅仅表现为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而已。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感情联系也逐渐淡薄,人们的交际圈在扩大,但越来越服从于功利目标,亲密交往的范围日益缩小,甚至血亲之间也不例外。城市居民更重视物质财富的价值,更追求享受;其行为受道德、风俗和舆论的约束较少,通常仅服从法律的权威,甚至力图绕着法律走。
对于农村传统的社会和社区结构,有人赞之为理想的模式,有人斥之为停滞和落后的根源。应当说两者都有道理。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工业化、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经济的增长,为人们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而农业的发展则明显滞后,农村社会保守性的消极后果有目共睹。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进一步丰富,人们追求的目标逐渐转向精神文化方面,道德、伦理和感情的社会价值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现有大城市社区功能在这方面的缺陷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过高的犯罪率和其他社会问题更促使人们去寻找法律以外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与此同时,农业逐渐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农村社会也逐渐接受了现代科学文化的洗礼,保守、落后的因素逐渐减少,而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中有益的、与现代社会兼容的部分则保存下来。因此,现代城市的社区建设开始从农村汲取营养,农村的社会功能逐渐向城市扩散。今天,即使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发达国家,与商业价值相对立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念也在逐渐加强,城市的社区功能也在逐渐增强。人们不断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助合作,家长联谊会和社区中心等自愿形成的组织逐渐增多,社区自愿者的服务也日益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城市的社区结构和功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开始向农村的传统结构与功能回归。
本文标题: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nongye/1162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nongye/1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