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农业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农业概论 > 我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3)

我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3)

时间:2010-01-29 03:4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4.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方法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可进行如下概括:

(1)有步骤地安排工作程序。认识资源是利用资源的基础,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一般应按照先调查后评价的顺序进行,但二者在实践中不是截然分开而通常结合进行。首先,要根据各农业部门或作物对光、热、水、土等有关自然条件的要求,对一定地区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评定其分布、数量、质量特征,以及对生产发展与布局的适应性和保证程度,并评价这些条件在地域上的组合和作用;其次,在综合分析基础上,区分主次因素,深入分析主导因素及其对生产发展的作用,按主导因素的数量、质量指标以及主导因素同各项次要因素的联系特征,把评价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自然条件评价类型地区;最后,按类型地区逐一论证其合理开发利用的可能方式、方向及其综合经济效果。

(2)选择具体的调查与评价方法。农业资源调查的方法很多:从调查所涉 及的面和学科看,有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从调查包括的范围看有全国、大区、流域、省、地(市)、县、场等;从时间上看,有一次性调查和经常性调查。按其不同特点又分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其调查方法既可采用地面常规调查,也可采用遥感方法。针对农业资源调查的不同目标,我们应有选择地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农业资源评价的方法因资源种类及其结构和分布的差异而不同,可供选择的方法甚多,就其共性,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两阶段法和平行法。“两阶段法”就是把评价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基础调查和定性分类评价,或只进行农业资源的自然评价;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类评价,或在自然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社会经济评价,最后提出各种备选方案,作出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决策。“平行法”则是在基本调查的基础上,把资源的自然因素评价同资源利用种类的社会经济分析同时进行。

第二种,系统工程评价序列和最优化方法。它不仅要评定系统的自然价值、经济价值,还包含着系统对外界因素影响作用的社会价值。同时,还要在评价的基础上,依据最大整体结构功能的目标,进行最优化设计,以建立尽可能好的方案。

第三种,地图法和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地图法主要有等级法和叠置法,等级法是按一定的资源条件的等级分布,将等级概念用不同的质量、数量指标表现在地图上,从而划出各地区对发展某一部门或作物的不同的适宜性类型区域;而叠置法则是将各种资源条件分析图叠加,根据资源条件综合反应的主要趋势,划分出不同类型区域。地理信息系统(GIS)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地图图层叠加和其他分析工具。而遥感图像是GIS重要的外部信息源。

(3)设计适当的指标系统。在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中,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对各地区各种自然资源的适宜性和保证程度进行切实的分析评价,还必须根据评价项目的具体要求,因地制宜制定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以作为自然、经济、技术评价的尺度。这些指标既要从定性分析上反映质量关系,又要从定量分析上反映数量关系。定性分析只能从适宜性和合理性程度上反映分析的等级尺度,主要用于概查和初期评价。如对土地质量的适宜性、限制性评价,其级间差异只是用“适宜”、“不适宜”、“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有条件适宜”、“当时不适宜”、“永久不适宜”等定性指标,来表示相对的等级差别。当进入详查阶段后,只进行定性分析已不能满足评价要求,还要进行定量分析。这就要求制定定量指标,如反映土地特性和质量的自然属性指标:坡度、雨量、土壤质地、土壤水分有效性、抗侵蚀性、作物产量、树种年增长量等。

三、中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与评价

各地区、各类资源的数量、质量、性质、分布和组合特征等基本情况,是研究其开发潜力和合理保护、利用的方向与措施的基础。这里,就中国各类农业资源作一概括性的分析与评价。

1.农业自然资源

中国疆域辽阔,国土面积约为960×104km2,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5%,除了广阔的陆地面积外,还有总面积约为354.73×104km2的海域。中国南北跨越49°15′,拥有从寒温带到南热带(赤道热带)9个热量带,热量条件地带性差异明显。由于位于全球最大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气候异常发达,四季分明。中国还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形十分复杂。在全部国土中,山地占46.5%,丘陵占19.9%,而平地只占33.6%。复杂的地形,深刻影响了光、热、水资源的分布,使得资源条件变化多样。

上述自然地理环境,加上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主要特点,现分述如下:

(1)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候资源包括光、热、降水和空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偏少,水成为大部分地区的限制因素。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占国土总面积的71%,适于各类作物生长。东部主要农业区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面积约占全国的31.9%,其热量与美国主要农业区相近似。全国太阳年总辐射量在(33~83)×108J/m2之间,除川、黔地区外,太阳能资源大都相当或超过国外同纬度地区。东部主要农业区,作物生长期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相当丰富,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潜力。中国平均年降水量较全球陆地平均降水量约少19%。据农田水分盈亏平衡结果,秦岭—淮河以北广大北方地区与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即约占国土70%的土地,水分处于不同程度的亏缺状态。水分成为气候资源组合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第二,雨热基本同季,夏季光、热、水共济。中国东部地区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夏季热而多雨,使一年生喜温作物能种植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北部,有利于扩大喜温作物种植面积,但冬季过冷,却使越冬作物、多年生亚热带植物的种植北界偏南。

第三,热量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频繁。东北北部的早霜、冻害与南方地区的倒春寒和寒露引起作物大面积减产,黄淮海地区旱灾严重,受旱面积占全国受旱面积的一半以上,洪涝灾害则以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严重,受灾面积占全国水灾面积的3/4以上。草原牧区易受白灾(雪灾)、黑灾(缺水)影响。此外,连阴雨、台风、冰雹影响范围也较大。

第四,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强烈,地方性气候明显。中国多山,非地带性影响超过地带性影响,不同山系、山体结构形成不同的垂直带分异和地方性气候。如地处低纬的云南省,在不到10个纬距的范围内随高度相继出现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特征。

第五,光热水匹配不协调,地区差异显著。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严重不足,水热极不匹配,水成为最稀缺的资源。青藏高原光能资源最好,是全国辐射最高区,但热量条件最差,光热极不协调,温度限制了光能的利用。全国东半部光热水匹配比西半部协调,但地区差异也很显著。东北北部热量偏少;华北地区与黄土高原水分不足;四川盆地与贵州高原光照条件最差;云南高原冬季热多水少;江南地区夏季少雨、伏旱普遍。

(2)水资源水资源是由天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三部分组成。中国是一个旱、涝、渍害频繁的国度,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水资源具有下面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总量多,人均、单位耕地面积水量较少。中国水资源总量不少于28 124×108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 7 115×108m3,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只有2 488m3,约为世界的 1/4,按实有耕地约 1.33×108hm2算,每公顷占2.1×104m3,约为世界的 60%。

二是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西北部内流区面积占全国的35.4%,水资源只占全国的4.6%,东南部外流区面积占64.6%,水资源占全国的95.4%。南北差异也很大,南方水多(占全国水资源的81%)、地少(土地占全国的36.4%,耕地占全国的54.7%);北方地多(土地占全国的63.6%,耕地占全国的45.3%),水少(占全国水资源的19%),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地区分布不匀,加剧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因而限制了许多地区光、热和土地资源生产效力的发挥。

三是泥沙淤积严重,增加了江河防洪的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全国平均每年进入河流的悬移质泥沙约为35×108t,其中约有20×108t淤积在外流区的水库、湖泊、中下游河道和灌区内。
  本文标题:我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nongye/1158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nongye/11586.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3)
100%
-------
欢迎你对我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