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农业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农业概论 > 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4)

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4)

时间:2010-01-29 03:4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九、青藏区

东起横断山区,西抵喀喇昆仑山,南至喜马拉雅山,北达阿尔金山—祁连山,总面积为212.5×104km2,总人口为612.8万,耕地为72.6×104hm2,人口密度为2.9人/km2。地处高寒,是土地面积最大而人口最少的一个农区。

1.农业资源特点

地势高亢,热量不足,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度大。青藏高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高大的山岭与切割程度不一的宽谷和许多湖盆及低山、丘陵相间分布,组成辽阔的高原面。气候严寒,年均温低于0℃,最暖月低于10℃。江河谷地中下游最暖月均温14~18℃,是耕地、人口相对集中地区。高原东南边缘低海拔的河谷,属山地亚热带气候,有水稻、玉米、茶叶栽培,但仅占全区面积的7%。本区空气稀薄,含氧量低,但含尘少,降水少,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拉萨有“日光城”之称。生物对热量利用率高,加之地面热力作用强,使农用土地资源的分布上限及其自然生产力都大幅度提高。

土地资源以草地为主,林地次之,耕地极少,分布相对集中。全区可利用草地占总土地面积的50.7%,占全国可利用草地的34%,居各区之首。其中草甸草地面积最大,适于放牧牦牛,草原草地次之,适于放牧藏绵羊与山羊。本区森林由喜马拉雅山南坡经横断山区到祁连山地,呈弧形分布,林地面积为1181.6×10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5.6%,占全国森林面积的9.5%,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27.2%,仅次于东北区。耕地极少,共有72.46×104hm2,只占土地总面积的0.3%,是全国耕地最少,比重最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热量和水土条件较好的江河谷地与湖盆地带,且土温低,肥力低,土层薄,耕层浅。

水资源异常丰富,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取水难度大。本区降水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喜马拉雅山南坡及横断山的南部、东部迎风面年降水达1000~2000mm以上,背风面降水甚少,越往西越少,柴达木盆地和羌塘高原西北部年降水在50mm以下。由于地处许多大江河上游,水资源丰富,河川径流总量约占全国的30%,天然水能蕴藏量约有3×108kW,但河流湍急、两岸山高坡陡,开发难度极大。

本区地广人稀,交通闭塞,铁路只通到格尔木,基本无水运,长距离运输主要靠干线公路。农村经济极为落后,农业产值占86.3%,是各区农业产值比重最高的一个区。农业人口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1040元,仅略高于西南区而居倒数第二。

2.农业生产特征与发展方向

本区农林牧业都具有高寒地区的共同特点,主要特产、作物和树种对低温低氧的高寒环境均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放牧畜牧业是本区的主导产业,但当前基本上处于靠天养育状态,生产水平很低。农作物生产经营粗放,农业投入水平很低。森林资源丰富,但大部分林区由于交通困难,基本上没有开发利用,已开发林区则集中过伐,资源衰退。农牧业生产以自给为主,农畜产品的商品率很低。

本区农业今后的发展应实行以牧为主,牧农林综合发展。要大力提高放牧畜牧业生产水平,继续加强粮食和人工草料生产,逐步实现粮食自给,合理经营与开发天然森林,不断改善交通、商业等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促进商品流通,发展民族经济,建设细毛羊、半细毛羊和肉乳兼用耗牛商品生产基地。

十、海洋水产区

本区南至南沙群岛,北至辽东湾,跨纬度约44°,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自北向南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以东太平洋西部五大海域,总面积约为120.8万平方海里(不包括台湾以东太平洋西部海域),其中大陆架(水深<200m)面积为43万平方海里。

海洋水产区由于沿海暖流与寒流,外海高盐水与沿岸低盐水在此交汇,加之长江、黄河、珠江、钱塘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从大陆注入,带来了丰富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生长着茂盛的海藻和大量的浮游生物,是鱼类洄游、索饵、产卵和繁殖生长的良好场所。因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年降雨量大,水体交换频繁,冬季近海水域一般垂直等温,夏秋形成跃层和冷水区,促使某些喜冷及喜温渔业生物避集,利于捕捞。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量据估计约为300×104~700×104t。其利用情况是:沿岸及近海水域资源利用过度,外海利用不足。各个海区资源利用程度也不同,破坏最严重的是黄海和渤海,东海的外海还有一定潜力,南海的深海水域基本上属于未开发区,情况有待探明,但水深,作业较困难。

海洋渔业自然资源和渔业生产在地区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水深上。不同的水深范围其水温、盐度、生物营养元素、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虾蟹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的种类、数量、生态特点、分布和集群状况等都不相同,与之对应的作业渔船、渔具和渔法等也不相同。由于10m水深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的发展趋势是以养殖为主,而以外的海区是以捕捞为主,它们开发利用方向根本不同,所以把10m水深线以内的海区划为浅海养殖业区,以外的海区划为海洋捕捞渔业区。

(1)浅海滩涂养殖渔业区 总面积约为600×104hm2,气候温暖湿润,有机质丰富,底质又多以泥、沙为主,适于多种鱼、虾、贝、藻类繁殖生长,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我国浅海渔业历史悠久,但解放前主要靠采捕天然资源。建国后,养殖业逐步发展,以海带、贻贝为主。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养殖技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鱼、虾类养殖技术进步不快,使得一些适于养殖的港湾和可供建池养殖的滩地还没得到充分利用;传统的贝类养殖(蛏、蚶、蛤、牡蛎)因受人为破坏,特别是围海造田和工业污染,生产受到很大影响;采挖机械和产品的加工技术跟不上,特别是海带、贻贝等大宗品种,产量大,收成集中,常因加工不及时,造成损失。今后应着眼于扩大利用面积,增加养殖品种,杜绝盲目围海,防治海域污染,加强繁殖保护等措施,同时加强对采挖机械、加工技术的研究,建设一批海产商品基地,重点建设对虾、海水鱼基地,同时建设牡蛎、文蛤、海珍品(海参、鲍鱼、扇贝)基地。

(2)海洋捕涝渔业区 面积辽阔,岛屿、港湾众多,海洋鱼虾蟹类资源丰富。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布局不合理,作业方式单一,渔获单产和质量下降,近海资源衰退。由于大量渔船集中在近海生产,近海捕捞能力成倍增加,渔场却没相应扩大,生产效果显著下降,特别是盲目发展底拖网作业,片面强调高产,提出“变淡季为旺季”以及有害的渔具渔法和海水污染,使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产品产量减少、质量下降,在总产量中低值鱼和小杂鱼占一半以上,带鱼、黄鱼等8种经济价值高、数量大的品种,产量连年大幅度下降。近海底层鱼类捕捞过度,越捕越小、越少,外海中上层鱼类很少利用,为他国所捕捞,深海远洋渔业也未开发。今后应调整近海作业,开辟外海渔场,发展远洋渔业。


  本文标题: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4)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nongye/1158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nongye/1158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4)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4)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