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中的一些自然资源,如生活用水、野生食物和木材等,可以直接供人们消费;各种矿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可作为人们的劳动对象或劳动的必要条件,供制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之用。一般来说,生产力要素中的劳动对象是由自然环境供给,或是取之于自然环境的;生产工具是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材料制作的。所以,自然环境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它对经济建设的发展与产业布局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一)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提供必要自然前提
这具体表现为:①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及服务业等经济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空间与场所。如为工业的发展与布局,提供兴建厂房、置放原材料和仓库、堆场等必需的土地;为种植庄稼、植树造林、放牧牛羊、捕捞或养殖各种水产,提供必要的农田、林地、草地和水域;为修筑铁路和公路、港口、车站和飞机场提供面积相当、条件适宜的土地;为各种交通线路和港站枢纽等设施的建造,提供必要场所,等等。②为各种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与布局提供不可缺少的水源。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人类。人类曾经生活在没有石油、电力,不用煤炭的时代,但却一天也不能在没有水的世界上生活。一座年产150万吨钢铁的钢铁联合企业每月用水量达100万吨,相当于拥有 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生活用水量;农业上每生产 0.5公斤稻谷即需水1吨。在铁路运输中,我国蒸汽机车一般一次装煤14~17吨,装水30~35立方米;由于1吨水只能供蒸汽机车行驶2~3公里,因此在采用蒸汽机车牵引的铁路线上,沿线每隔70~80公里便需设置给水站。③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多种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布局,提供作为劳动对象或劳动必要条件的各种天然矿物资源和原料等等。
当然,从自然环境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布局提供必要自然前提看,由于各个产业部门的特点不同,它们同自然环境关系的密切程度,即受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错一起的一个产业部门,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最为深刻;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和运营有明显的流动性和分散性,涉及空间广阔,其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也是克服自然障碍的过程,其受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仅次于农业;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少,但也需靠自然界提供建设与布局所必需的适宜场所、水源和矿物原料等条件。
(二)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生产地区专业化)提供自然基础
所谓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为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地的地区优势,满足国家或地区的需要,而使经济发展在地域上实现合理的分工,以利于用最小的社会支出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劳动地域分工的高度发展,能促使各个不同的地区实行生产地区专业化,是赢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经济地域组织形式。 要实现劳动地域分工,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其中自然环境方面的优势,就是主要条件之一。例如,美国太平洋沿岸南部的加利福尼亚等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大规模蔬菜、水果生产地区专业化基地,出产占全国 1/3以上的商品蔬菜,以及全国绝大部分的葡萄等水果。其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该地区拥有独特的地中海式气候,冬天温和多雨,夏季干燥炎热,建立了发达的灌溉农业;又如我国山西,是全国最大煤炭基地,其自然基础就是该省拥有占全国1/3储量的煤炭资源,煤田分布地区占全省总面积36%,而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煤田开发条件良好等等。
(三)为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自然条件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一般来说,在幅员广阔,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利于建立、发展多部门综合发展的地区产业结构。自然条件的复杂多样,是发展多元化地区产业结构的自然前提。以地区农业结构而言,山区的自然环境相对丰富多样,那里的农业便有可能建立和发展综合性较强的农业结构;平原自然环境相对比较单一,一般难以建立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大农业结构。因此,在合理安排地区经济结构时,哪个产业部门可以成为当地区域经济的主导——专业化部门?各个产业部门应当怎样实行综合发展?……在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全国和当地市场的需要,从当地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实际出发,因当地自然环境的实际制宜。
(四)影响产业地理分布的地区界限
如在工业布局上,原料消耗量大的部门往往受制于矿产原料地的地区分布,钢铁工业多采用接近煤铁矿产资源地的资源型布局即是一个实例;采矿工业的区位选择,直接取决于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在交通运输布局上,江、海水路运输业一般总是集中在江湖河海水面广阔的地区。铁路、公路等现代陆上交通线路的分布,在目前征服高程的筑路技术尚无显著突破的情况下,总是平原地区比山区稠密;我国青藏铁路在伸展到青海柴达木盆地内的格尔木之后,一时难以向西藏拉萨方向延伸,主要是因为受到青藏高原冻土带自然环境的严重阻碍。
农业布局上,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太高的情况下,某些经济林木和农作物的地理分布界限,更是深受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如热带经济林木橡胶,原产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它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是高温、高湿、静风和沃土,一般日平均气温达到18℃以上时才开始生长,要求年平均气温为 21~27℃,大于 10℃的积温要求在 7500℃以上,尤其畏忌霜冻,当极端低温降至5℃左右时,即易遭冻害;对水分条件的要求是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月平均湿度为 75%以上;橡胶树抗风力很弱,当常年风速大于 3米/秒时,即易遭害;橡胶树的生长还要有比较肥沃的土壤。世界上拥有上述适宜生态条件的地区是相当有限的。国际橡胶界公认,橡胶树种植的地理分布极限在赤道南北纬度10℃之内,北纬17°以北则是橡胶树种植的禁区。中国橡胶种植的主要地区纬度已达北纬18~24°之间,是对国际公认的植胶禁区的一大突破,主要分布在粤、滇、桂及闽南地区。植胶面积居世界第四位,干胶产量已占世界第5位,是世界主要产胶国之一。这主要是通过采取选用抗寒抗风品系,提高橡胶树抗寒抗风性能,营造防护林等针对性技术措施,逐步改变了橡胶树对客观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橡胶树种植区分布的地理界限。
又如冬小麦,是中国栽培小麦最主要的品种,历来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小麦的4/5以上。冬小麦在冬季能经受的最低温度是零下22℃。其等温线大致沿着华北长城一线(包括辽宁南部部分地区)分布,因此华北长城一线大体就是中国冬小麦种植的北界。在冬小麦品种选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冬小麦对客观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程度逐步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其种植区北界才有可能被逾越,进一步向北推移。
本文标题:自然条件(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ao/2447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ao/24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