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产业布局,是以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各地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优势为必要前提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一系列新兴技术的突破与迅速推广应用,使原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将要被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所替代;原先以重、大、粗、笨的产品为主的产品,亦将代之以轻、小、细、精的产品。这种变化,也势必会影响到对各种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估计和开发利用方向的改变。
在能源资源中,煤炭、电力、水力等常规能源的地位可能下降,核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地位则可能上升;材料方面,一些传统材料,如钢铁、木材、水泥、天然植物纤维等的应用可能减少,而塑料、合成材料、精密陶瓷等新型材料的应用则可能愈益广泛。又如若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于工业材料生产,制造出象“生物芯片”那样的新材料,利用微生物发电、消除污染、生产新药品、人工再生资源等等,都已成为现实成果。所有这些,都将使原来受到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限制的地区,展现出获取新的资源优势的光明前景。再例如,海洋工程技术的兴起,也将削弱人类对土地的严重依赖性,占地球表面70%以上的辽阔海洋,将愈益成为滨临海洋国家与地区的一项巨大地区优势。农业方面,如能普及推广新兴生物工程技术,用基因拼接法生产出脱氧核糖核酸,用无性杂交、基因移植培养出新的动植物品种,特别是推广应用培育新的动植物品种的技术,则将改变农业受自然条件严格限制的传统状况,使农牧业生产进一步突破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人们在农业布局中将会获取更大的主动和自由。
3.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
原来人们对地区产业结构最优化的衡量标志,往往总是以“物”的因素为主。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下,在一些发达国家中,钢铁、橡胶、造船等一系列传统重工业江河日下(所谓夕阳工业);而一些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如电子、激光、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则欣欣向荣(所谓朝阳工业)。而且,其必然趋势将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要取代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而占主导地位。可以预料,未来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劣的衡量标准为:是否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了当地的知识、技术信息资源,是否朝着由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方向发展。
4.企业的小型化、分散化趋势,影响到在工业布局中对集聚因素作用的再估计
世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企业生产规模结构变革的潮流,将是以小为好。其表现之一,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出现小企业激增的趋势。如美国50年代每年增加的小企业不足10万家,70年代末至 80年代中期则平均每年增加达 50~60万家,目前全美 30人以下企业有 1200万家(其中不足10人的小企业又占多数)。如此众多的小型企业,大多是与微电子等新兴技术有关的工厂和商业服务单位;尤其由于它们的生产活动大多已不受或很少受到能源、原料资源分布的地区限制,信息的传递与处理亦已少受空间距离的限制,所以在地区分布上都呈现分散的趋势。原先因为可以凭借在同一地区范围内共同利用能源、交通、公共工程设施等的有利条件,而对工业区位选择起重要作用的(工业企业)集聚因素,将愈益丧失其重要性。如日本的工业布局,目前正日益趋向于地方化、分散化和均衡化;美国的工业布局也出现了东北部,中西部传统工业区日趋衰落,而原先落后的南部和西部新兴工业区在不断发展的新变化。
5.引起产业布局出现向若干地区转移的趋势
首先,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将把一些所谓的“夕阳工业”,即耗用原料、能源多,公害大,效率低,利润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其次,发达国家的主要工业中心出现了由“煤铁复合型”和“沿海型”布局转向“临空型”布局的趋向。煤铁复合型布局,指的是在煤田分布地区发展钢铁、汽车,以及其他机械制造业,如美国的大湖——宾州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的杜汉——克里佛兰工业区,都属此种布局类型。沿海型布局,则是象日本这类燃料、原料都须仰赖进口,产品大部分又要靠国外市场的国家,为使运费低廉,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常把一系列重化工业集中分布在国土沿海港口附近地区。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突破了资源分布对生产力布局的严重限制,象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机、生物工程等新兴技术产品,运量少、体积小、附加价值大,单位产品承担运费能力高,故运费对它已无多大影响;而此类产品却有商品机会和交货日期重要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利用航空运输。因此,当今国外发达国家这些产品生产区位的选择,遂有一种向机场周围集聚的趋势,形成所谓“临空型”产业区。
不过亦须指出,随着海洋工程技术的突飞猛进,一个全球性的向海洋进军的浪潮业已形成。属于开发海洋的新兴产业无疑将摆布、汇集于海洋沿岸地区,所以“沿海型”布局型式将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但是这种“沿海型”布局所包含的产业结构,将与原先以重化工产业为主的结构有很大区别。
面对滚滚而来的这场世界新技术革命的热潮,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它的发展新动向,高度重视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可能给社会生产活动带来的巨大变革,用战略眼光认真研究产业布局方面的对策。
本文标题:技术条件(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ao/2447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ao/24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