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是大规模的人群为了某种目的或原因,主动地或被动地由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定居。人口迁移贯穿着人类整个历史过程。当前人口分布状况是历史上人口自然增长和迁移的结果。
人口迁移的原因大体上有经济原因和政治原因两类,因而,有经济移民和政治移民的区别。迁移的形式有自愿迁移和被迫迁移,个别的自发迁移和有计划有组织的成批迁移。迁移的距离有长距离的国际迁移,也有短距离的国内移民。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向西伯利亚移民,美国东部沿海向西部移民,距离也长达数千公里、上万公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大都是短距离的移民。从迁移的时间看,有永久性的移民,大都永久迁入定居于新到达的国家和地区;也有短期性的移民,经过几年、几个月的劳作,又返回故里。按季节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短期性移民。今天的劳务输出,承包的各项建筑合同以及外籍工人,都是短期性的移民。
一般说来,人口移动是社会发展和地区开发的积极因素。它促进各国各地人民文化和技术的交流,推动民族和种族的融合。当人们迁移到一个新的地区后,移民把他们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带到新居地。人口迁移是开发新区的重要动力。“正是欧洲移民,使北美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这种农业生产的竞争震撼着欧洲大小土地所有制的根基。此外,这种移民还使美国能够以巨大的力量和规模开发其丰富的工业资源,以至于很快就会摧毁西欧特别是英国迄今为止的工业垄断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移民占美国工人总数的一半,占美国煤矿工人和纺织业工人的2/3,移民在美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达到很高水平。至今,美国仍是一个人口大量移入国,高级知识分子的移入量尤其惊人,对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大量移民有时也带来明显的社会问题。移民以劳动力为主,男性居民多于女性居民。因此,在移民大量涌入的地区和大量流失的地区,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都不协调。移民涌入区男性比重大,青年比重大。在新建的城市中这类现象非常突出。
智力倒流对第三世界无疑是个重大的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亚、东南亚、拉丁美洲的高级知识分子(教授、工程师、医生)大量移居美国、加拿大、西欧。因此,智力倒流又称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反向援助。初步估计,美国、英国从吸收第三世界高级知识分子中得到的经济效益,与这些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有形经济援助相当。
二、产业布局的历史基础
产业布局有历史继承性。产业布局现状,乃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现今及今后产业布局的展开,必须充分估计、考虑其历史基础的影响。
对于产业布局的历史基础,重要的是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结合现实需要与可能,充分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而对于不利因素则应尽力避开,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例如,上海这个我国数一数二的原有钢铁基地,是近1个世纪前在当地市场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综观其钢铁工业布局的历史基础,有其仍可继承、利用的若干有利因素:①有近代兴起较早的工业和天然良港作依托;②本地市场广阔;③与当地机械制造、化工、轻纺等工业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协作联系,形成了比较适当的工业地域组合,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作依托;④象上钢三厂等个别企业的区位选择尚较合理等等。这对今后的发展无疑较为有利。
与此同时,所存在的不利因素亦较显著:①由于当初是在本地市场需要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所以它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尤其是远离铁矿、煤炭等原料、燃料产地,长久以来形成了陈旧、落后的调铁炼钢、二次化铁的布局模式,这在工业先进国家早已淘汰。二次化铁要多消耗大量的焦炭、生铁、石灰石、萤石、耐火砖等原、燃料,80年代初上海每年因此而多支出1亿多元;而且二次化铁还释放大量废气,污染了环境;每年为调入三四百万吨生铁又给上海的交通运输造成巨大压力;②地区布局呈现“外钢内材”格局。拥有炼钢能力的几个骨干大厂分布在浦东和吴淞等城郊接合部,钢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96.5%;而一半以上的钢材产量则由分布在市区之内的各个中小型厂完成。这种分布格局导致钢铁和钢材生产的脱节,产生了大量不合理运输;③分布在市中心区的轧钢厂多与居民住宅区混杂,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今后进一步发展、布局上海钢铁工业的过程中,必须加以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应采取科学对策予以妥善解决。
又如,陕西省关中地区处于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农业基础好,为传统的棉麦产区,在古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区。当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之后,关中地区一直是大西北的门户,在西北各省区仍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也是西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解放后,为了扭转工业偏集沿海的局面,发展内地工业,国家选定了关中地区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就考虑到关中地区的经济基础、历史文化遗产和有利的区位条件。“一五”时期,关中地区是国家156项工程建设的集中地区之一,其项目数量仅次于东北区。在西安、宝鸡等地建立了电力机械、机床、飞机制造、电子仪表,农业机械等机械工业,在西安、咸阳、宝鸡等地建立了强大的棉纺织工业,形成了以机械,棉花为主的新兴综合工业区。近年来,随着欧亚大陆桥方案的提出,古丝绸之路将重新成为欧亚大陆桥的中枢道路,关中地区必将进一步发展,其经济地位将更趋重要。
三、生产力基础
主要指一国一地区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包括原有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等。可以反映这一水平的,大体有各个产业部门、生产单位间相互联系、协作配套状况,供水、供电、交通与通讯联络等基础设施水平,居民生活基础服务设施(包括商业网点设置、教育、文娱、体育和医疗机构等),以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职工的补给等因素。
实践表明,生产力的成组布局能获取良好效益。据有关资料,在大多数情况下,生产力成组布局可减少投资 20%,节约用地 20~40%。但在一定区域要实施生产力成组布局,就必须具备有区域生产力发展协作配套等基本条件,以及上述反映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各个因素。
四、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②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③由上述两项决定的产品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因此,分析生产关系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是研究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在所有制方面,部门所有制与地区所有制的矛盾,即经济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对产业布局的影响颇大。所以,在产业布局诸条件研究中所涉及的生产关系,主要就是研究、分析经济管理体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我国在吸取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现已强调提出,在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过程中,必须按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按经济区组织生产建设,优化产业布局。
五、市场、政策及行为条件
现代化大生产的社会化,是以消费市场的需要为前提的。如果说资源和自然条件是从生产的可能前提方面影响产业布局的话,则市场、消费条件是从生产的目的的方面影响产业布局的。市场需求的变动、消费水平和特点的增长和变化,都对产业布局有影响,往往会直接引起产业布局的变化。因此,在产业布局中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研究。例如,欧美国家盛行的“区位论”即以市场问题为核心。过去,我国在产业布局中有忽视市场消费条件的偏向,造成生产的盲目性,有些产品大量积压。近年来,为市场生产,为人民需要而生产的目的日益明确,市场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作用就日益明显。在工业布局方面,不仅是一般地提出应接近消费区,而是在确定工业布局的产品方向、工业布局的结构、工业产品的品种、质量时,都要考虑是否适合市场需要。例如,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用电器等消费品大量增加,于是,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厂就在全国很多城市兴起,改变了我国以往家用电器生产局限于少数城市的布局。
政策反映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正确的政策可以促进产业布局的优化,而错误的政策则往往给产业布局带来灾难性后果。在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政策;有时,政治领导人的更替导致政策的改变,并影响到产业布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为和心理因素对产业布局的作用。
当政府认为应鼓励某些产业或区域发展时,常采取一系列刺激政策,对应限制发展的产业或区域则施行控制政策。例如,为了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近年来西欧各国对下列三类地区常施行刺激发展政策:①欠发达区,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②传统工业区,主要目标是调整产业结构;③新兴经济区,主要目标是促进新兴工业。提供刺激的方式有资金援助、技术援助和政策优惠三种。资金援助主要包括由政府提供赠款、无息或低息贷款;技术援助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培训、技术信息开发等;政策优惠主要包括纳税优惠、产品销售优惠、经营优惠等。
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经济落后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状态,政府制订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干预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近一二十年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广泛地利用各地区的资源和发展潜力,缩小或限制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通过制定综合的规划,重新布局产业,特别是强调城市的作用,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
例如,巴西是南美最大的国家,境内东南部最为发达,东北部和北部经济较为落后。60年代以来,巴西政府开始注重区域平衡发展问题。60年代初迁都巴西利亚,70年代着手亚马孙河的开发,为平衡区域之间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最近10余年,开始对区域平衡发展给以更为积极的考虑和政治上的支持。1979年,巴西总统批准了由国家内务部负责制订的一个旨在使全国各个地区更协调发展的纲要,其目的在于促进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平衡发展,解决新开发区的生产性就业、经济和生态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平衡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巴西将全国划为5个基本的规划类型区:疏散发达地区,控制膨胀地区,积极发展待开发(移民)区及生态保护区等,以此为基础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整治措施。为了加强对城市的管理,还将全国城市划分为大都市区、中等城市、小城市、具有特殊功能的城市等4个基本类型,并把发展中等城市放在高度优先的位置。
近年来,泰国为了加速落后地区发展,调整全国产业布局,也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①控制最大城市曼谷的发展;②刺激地区性都市中心和中等城市的发展;③加强原有的和新的中等城市的发展,使之成为农村的服务中心;④建立充当农村服务中心的战略性村落;⑤把多中心城市政策与农村整体发展计划紧密结合起来;⑥加强地区空间系统与全国空间系统在新开发区之间的联系。
在我国,政府除了通过制订计划和规划安排产业布局外,还制订一系列方针、政策来调整产业结构和安排产业布局。例如:根据我国能源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将煤炭和水能作为开发重点。首先必须改变能源的消费结构,为此制订了严格限制用原油作燃料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凡是原设计烧原油的电站要迅速改为烧煤;不能改的烧油电站也要改变运行方式;凡是生产工艺上需要烧油的设备,要加强能源管理,进行技术改造、节约烧油。由于上述政策的贯彻执行,作为燃料烧油消耗的原油从 1980年的 4000多万吨,降低到 1989年仅 1000多万吨。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经济特区的高速发展即充分体现了国家方针、政策的强大作用。
本文标题:社会经济条件(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ao/2447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ao/2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