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与工业生产发展和工业布局紧密相关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确切地说只为工业生产和布局提供一种可能。把这种客观存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首先必须具备工艺技术条件这一中间纽带。可见,这里所说的是将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那些技术条件,也就是与工业布局有直接关系的技术条件。但是,制约工业布局的技术条件仍很广泛,地理工作者则应侧重于与地理有关的技术条件研究。总之,技术条件对工业生产和布局具有重要影响,是制约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条件使工业布局与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联结起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赋予工业布局以指向性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一方面原有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向新的领域发展,另一方面新资源不断发现,自然环境条件不断拓展,使工业布局随之从原来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束缚中进一步解放出来。技术进步,可用资源种类数量不断增加,许多劣质资源也被利用,工业布局就有可能和必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如能源工业经历了水能到蒸汽到电力再到核能的过程,过去几次主要的科学技术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能源革命,而每次革命,都为工业布局提供了新的机遇,向更广阔的区域扩展。工业布局靠近河流曾是早期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蒸汽机发明之后才有可能转向煤炭产区;发电、送电技术的发展,使电力所到之处,就创造了兴建工业的条件;核能的普遍利用,更使能源条件对工业布局的制约作用大为改观。当今世界的新技术革命中,将涌现更多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在不久的未来,工业生产和布局定将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必然反映在工业布局的领域。
2.技术进步使工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加复杂
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工业分工越来越细,不少原来的“万能厂”被更多的专业化企业所代替。一方面是专业化的日益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求紧密协作。工业生产的这一变革过程,给工业布局带来深刻影响。专业化协作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便于组织大批量生产和流水作业;采用专用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促进品种增加,提高制造大型和成套设备的能力;改善企业结构,促进工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劳动地域分工正是建立在各地优势(其中包括地理条件)分异的基础上,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将日益显示其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主导作用和地位。
3.技术进步改变着工业布局对工业原料、能源等的需求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各个工业部门行业对原料和燃料的消耗量及其比重也在不断变化。如钢铁工业消耗大量铁矿石和炼焦、动力用煤,最初由于炼铁高炉的冶炼技术水平低,炼1吨生铁要耗用焦煤和动力煤5吨以上,而铁矿石因用天然富矿最多只需2吨,因此钢铁厂多分布在煤炭产地,如德国鲁尔等许多老钢铁基地就是如此。后来由于冶炼技术的不断提高,焦比(冶炼1吨生铁所耗焦炭数量)急剧下降和配煤技术发展,人造富矿比重即利用贫矿比重的增加,钢铁厂就逐步趋向铁矿,所谓由移铁就煤到移煤就铁,这是目前许多钢铁基地的基本布局模式。
4.技术进步使缺少原料、能源的地区、国家有发展原材料加工工业的可能
矿产资源的分布,不仅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平衡,就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各地区之间,也往往不平衡。因此,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互通有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不可避免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大型远洋船只的建造和陆路交通的改善,使区际间、国家间甚至洲际间的大量原料、能源运输变得十分便捷和经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钢铁工业所需原料铁矿石和燃料焦煤、动力煤等的供应,进口都占很大比重,如日本、美国、德国、英国等。特别是日本、意大利等国近年来一方面向大船要原料,另方面在沿海甚至填海造陆建厂,大船直驶厂区,原料和产品运输都用大船,大大降低了运输费用和产品成本,形成了工业布局的一种特有的地域类型——沿海型。
5.高技术工业的发展导致技术密集型工业布局的涌现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许多国家相继出现产业集约化、高技术产业和尖端技术工业,并诞生了一批新兴发展区域,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日本九州的“硅岛”等。如果说传统工业布局是以“硬资源”(指矿产原料、能源资源等)为其重要基础,那么新兴工业布局则以“软要素”(指科学技术、信息等优势)为其重要支柱。实现工业现代化,要不断采用和发展大量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产品、新设计、新规划等一系列的新方案。但是,究竟采用哪些新技术方案,才符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实标情况,使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效益最好,这就要求必须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定经济效果最优方案。
因此,这里所讲的制约工业布局的技术条件,严格地说,不是指凡技术上可能的所有技术条件。因为其中有不少虽然技术上可能,但是尚未工业化或目前尚无经济推广价值,即从经济上讲尚不可行的技术条件,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伸缩性很大。在编制工业布局规划时对那些技术上可能而经济上尚不可行的技术条件仅作参考;而应着力当前经济上可行的那些技术条件的技术经济论证和研究。
(三)经济条件
从逻辑系统来看,研究制约工业布局的经济条件,主要应研究论证区域的现有经济基础态势,而不是进行技术条件的技术经济论证。准确地说后者属技术条件研究范畴。如前所述,研究了工业布局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可能性,工业布局的技术条件的可行性,进而研究规划区域的经济现状基础条件,这是论证研究的深化和必然发展。规划区域完全处在一张白纸经济上毫无基础的“新区”并不多见,而是多多少少有了不同基础的开发区和待开发区。对制约工业布局的经济条件的研究,就是评估论证相关区域经济基础态势与新规划项目的质、量有机联系,使之进一步协调发展。
经济条件包括范围较广,涉及一、二、三产业的主要领域和方面,主要是指农业、运输业、商业、公用事业等,特别是工业(采掘采伐业、加工制造业)本身的基础条件如何,对工业布局有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它对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农业是工业(主要是轻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我国目前约有70%的轻工业原料来自农业,种植业(主要是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和与其对应的轻工业在发展规模、速度和布局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虽然由工业本身提供的轻工业原料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但不论哪个国家,来自农业的轻工业原料仍占很大比重,且未能替代;②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副食和劳动力,这不仅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如此,甚至对一国之内的一个地区来说也基本如此。农业生产制约着工业生产和布局,如果农业长期落后,必然要拖工业发展的后腿;③农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原料、粮食、劳动力,广大农村还为城乡工业提供市场,因而农业的布局也影响着工业布局,促进城市发展和城乡结合。
总之,要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相互关系,如若违背客观规律,像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那样,农业长期落后于工业,成为工业发展的障碍,以后还得加速农业现代化。建国40多年来,我国农业虽有较大发展变化,但与工业发展变化相比仍然很不适应,近年来国家把大力加强农业做为一项战略重点来抓是非常必要的。
交通运输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关联产业。对于高度专业化与协作的工业发展和布局,交通运输业更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之一。工业合理布局的重要标志,就是力求各项生产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运输条件乃是其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那些消耗大量原料、燃料和产品体积大、份量重、不宜远运的工业部门,在选择厂址布局时,要求运输条件便利和降低运输费用,成为项目技术经济论证和可行性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
运输条件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工业建设项目的确定。一个工业建设项目是否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划和中长期计划,要受许多因素制约,其中运输条件则占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于运输费用占产品成本比重大的那些工业部门,如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冶金工业和建筑材料工业;②影响工业建设规模和专业化程度。运输条件不仅影响工业企业和工业区的建设次序,而且还直接影响工业建设规模及其形成的地区专业化程度;③由于交通运输业本身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交通运输业必须先行、超前发展,它对工业发展和布局的影响尤其要求如此。
评价交通运输条件和评价前述其他条件一样,必须注意动态分析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不断革新和改善,效率和费用也不断发生变化,对此必须有充分估计。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运输业固然影响工业布局,反过来工业布局也影响运输业的发展和逐步完善。
商业包括内商外贸。它虽然不同于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但是商业和运输业一样,担负着产品生产过程继续职能,也创造和追加一部分价值,也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我国经济地理学对商业地理研究曾一度认识偏颇,因而对商业如何制约工业布局的研究被忽视。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和正确评估商业活动如何制约产业布局的商业地理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考察工业项目建设区域的商业经营基础条件时,除了解商业基础设施和发展水平,所在区域人们商品观念、竞争意识外,应着重研究:①原料、燃料、装备等来源渠道(如我国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②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销售渠道;③国内市场容量与范围;④外向型经济的国际市场商情等。
工业布局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演变展开。在多数情况下,不仅扩建和改建(含技术改造)项目选在已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地区,许多新建项目也是如此,这是集聚效应作用的结果。当然,工业集聚效应达到了极限时,随之会产生工业分散效应,要求开辟新区。于是,就出现了原有工业基础与新建、扩建和改建工业关系问题,以及原有工业布局态势与随着新建、扩建和改建工业而引起工业布局新变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说工业外部条件,如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是制约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那么工业基础自身更是制约工业布局的不可忽视的直接条件和因素。在现代化工业中,不论是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城市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各工艺流程之间关系环环相扣,构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分工与协作相互制约。因此,新项目(包括新建、扩建、改建等)的规划布局,必须妥善处理与原工业布局的关系,并且还应预见今后工业布局可能发生的变化和趋势。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出发,围绕上述关系重点研究:①供产销是否落实,有无以劣挤优、以小挤大的违背常规现象;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容量;③对于原有工业基础,是否扬长避短发挥优势;④无论新建、扩建和改建,是否会存在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的问题,是否遵循地域分工与协作的客观规律等。
工业布局同其他所有事物一样,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演变过程,有其发生、发展,甚至也有消亡替代问题。这是由于工业布局的制约因素和条件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从而导致工业布局也必然随之调整。初始工业布局的调整,也就是工业布局的继续或工业再布局。如果说初始工业布局是工业布局的横向运动外延展开,那么工业再布局则主要是工业布局的纵向运动内涵深化。工业布局继续或工业再布局应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扩建。一般来说,在区位优势以及其他主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企业原址通过基本建设,采取追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厂房、添设备、增加职工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往往可以获得投入少、产出多的事半功倍的较好效益;②改建。与扩建不同,改建是指对原有企业设备进行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其目的是要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通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既提高产品质量,又增加产品品种规格,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并扩大生产能力;同时收到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整治环境等一系列的综合效益。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更新改造项目越来越多,这是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换的一项战略措施;③迁建。一些老企业由于区位条件的剧变,原有优势被劣势所取代,企业效益日益下降,继续维持已不可取,作为一种特定具体形态的工业布局已面临消亡阶段,只有关、停、并、转,不仅采掘工业资源枯竭有其时日,一些加工工业甚至也不可避免这种情况。当然这一种具体形态工业布局的消亡,将被另一种其他工业或产业所替代,工业布局、社会生产继续向前发展;④替代产业。现代化大工业部门行业错综复杂,它们既有严密分工,又有紧密联系。当一种具体形态工业企业布局的区位劣势来临,往往又有其他部门行业企业布局的区位优势显露,替代产业随之应运而生,其过渡常常是逐步实现的。抚顺曾是我国煤都,随着煤炭资源的变化和综合利用的强化,出现了煤、油(页岩油)、电、钢、铝等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结构,相继较长时间之后,以煤炭工业为主的状况已逐步被其他电、油产业所替代。但是高耗能低效益依然困扰着抚顺,因此向油头(以天然原油加工为主)、化身(石化乙烯等)、轻纺尾的新格局替代产业过渡;⑤“迹地”利用。企业关停并转后,“迹地”如何利用,也是工业布局研究的内容之一,除前述替代工业继续利用外,其他产业包括第三产业的迹地的利用途径也很广。要通过区位分析,找出理想方案,或工或农,或绿化发展旅游业,随着重新利用发展,“迹地”将成为各产业再布局的“争地”。
国外对工业再区位(Relocation)、再分布(Redistrbution)、再配置研究,一般始于50年代初,美、英、日等国取得的成果已不少见。我国此项研究起步较晚,与我国工业布局理论建设和服务实践还很不适应。但是,随着我国工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战略转换,工业布局将继续向外延、特别是内涵进行双向演变,工业布局、工业布局继续或工业再布局问题必将层出不穷,经济地理特别是工业地理的研究领域将继续扩展。
本文标题:工业布局特点与制约因素(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ao/2446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ao/24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