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经济地理学导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经济地理学导论 > 区域发展战略(2)

区域发展战略(2)

时间:2011-02-07 13:47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发展战略类型和主要特征

概括起来,发展战略主要有两种类型:①联合国从60年代开始为发展中国家所制定的“国际发展战略”,着重于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促进经济发展。②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所制定的“国内发展战略”,着重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目标及发展对策。至于对国内各部门或各地区的发展战略,和全国发展战略的关系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层次不同而已,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本章所说的发展战略,主要是指后者。一般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全局性

发展战略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属于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全国的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皆如此,也就是说它所研究的不是局部的微观方面的问题。

2.长远性

各国各地区的发展战略,都是着眼于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和应采取的相应对策,决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一般时限为10年、20年,甚至30~50年不等。

3.层次性

发展战略范围有大有小,层次有高有低。从一个国家到一个经济区(或地区),从一个部门到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问题。下一个层次和较小范围的发展战略是上一个层次和更大范围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4.实用性

发展战略是理论性很强的研究工作,它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发展战略归根到底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所以评估发展战略的标准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不是纸上谈兵。

以上各点是发展战略的共性,就区域发展战略来说,还必须具备区域性的特征。全国各地区的发展战略需要论述的一些方面可能大同小异,但每个方面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有地区差异的。由于各地区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不同,各地区原有基础和发展条件不同,因而所制定的发展战略自然不可能是同一模式。例如,沪苏浙皖地区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带的一部分,外向型发展战略无疑是必然的选择,因此本区的发展越来越直接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同时,本区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核心区域,国家宏观政策将成为本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还必须深入研究地区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即地区的区情。就沪苏浙皖地区区域经济的整体来说,其有利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腹地广阔;产业基础雄厚,经济效益较高;交通运输发达,内外联系方便;科技教育发达,智力资源丰富;改革开放较早,商品经济相对活跃。毋庸置疑,本区的发展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例如能源、原材料短缺,人多地少,大中城市基础设施滞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矛盾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制定沪苏浙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所必须充分考虑的重要区情。

三、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个较为完整的区域发展战略,一般包含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和产业总体布局等一些主要内容。现以沪苏浙皖地区为例,逐一加以说明。

(一)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它是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区人民为之奋斗的远景蓝图。战略目标既包括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质”的规定,也包括对主要经济指标的“量”的要求。制定战略目标要以全国发展战略的要求和本区区情条件为依据,同时还应参照相关区域的经验。

我们制定沪苏浙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首先要考虑全国发展战略的要求。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重点将从南方闽、粤等地逐渐向长江流域推进,使长江流域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重点地区;加上已经开放的沿海地带,从而构成了我国东西向和南北向两大经济开发带,沪苏浙皖地区正处于这两大经济带的交汇处,因此,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全国“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我国90年代的战略目标是把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国家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这些都是制定沪苏浙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此外,还应充分分析本区的区情。本区区域之间联系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全国一级综合经济区;区域国民经济基础较为雄厚,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将直接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整个沪苏浙皖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快地区经济的起飞。综上所述,我们提出沪苏浙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通过90年代及下个世纪初叶的二三十年努力,以四省市为基础,以跨省市的联合为补充,将本区建设成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外向型经济比重较大的全国一级综合经济区,区域经济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并成为我国东西向主干经济带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带动全国经济、特别是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上述表述是对沪苏浙皖地区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质”的规定。其中,我们将产业结构高度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外向型经济比重较大作为未来几十年内这一地区区域国民经济素质状况的标准。这是因为产业结构高度化反映了区域经济主体结构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现代化反映了区域经济先导结构的发展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反映了区域经济地域结构的组织状况及其合理关联,外向型经济比重较大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开放程度及其空间开拓与竞争能力。上面四个方面内容概括了区域经济的素质要求。在这些方面,沪苏浙皖地区目前已居于全国前列,而且还有相当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

在对区域发展战略目标进行“质”的规定的同时,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发展速度、规模及水平还应提出“量”的要求。根据对沪苏浙皖地区战略目标“质”的规定,我们在参考了四省市政府于1990年初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1991~2000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基础上,结合计量模型的预测评估,提出了沪苏浙皖地区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的“量”的发展目标。即 90年代的十年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5.9%,国民收入年均增长 5.7%,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 6.9%,其中工业 7.4%,农业 3.0%;到 2000年,全国平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比同期全国平均人均水平高20%左右,外贸收购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15%提高到18%左右,高出全国同期水平6~7%;等等。

我们提出上述区域发展“量”的目标,既充分考虑了全国同期战略目标的要求,也分析了本区过去经济增长的实情,同时还参考了国际上经济发展的经验。

总之,制定战略目标要切合区域实际,既不能过高,使所制定的目标无法实现;也不能过低,与区域经济发展实情相去甚远。

(二)战略方针

区域发展战略方针是对实现某种发展战略而应采取发展路子的理论概括。它体现了战略意图和战略思路的要求,又是对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反映着区情区力的客观要求,从而在战略目标和区域现实之间架起一条可以通达的桥梁,成为各种战略行为的指南。

从沪苏浙皖地区的客观实际及其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出发,实现本区区域发展战略目标,整个90年代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本区应执行如下的战略方针:

1.全方位开放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扩大开放,实现区内、国内、国外三个层次的全方位开放。首先,区内各地之间相互开放,调剂余缺,加强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共同繁荣;其次,对全国开放,通过浦东开发与开放带动和促进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的共同振兴;第三,积极扩大对国外的开放,进一步创造条件吸引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发展“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努力扩大出口,争取多创汇,使全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出口创汇基地。

2.区域一体化战略

实现全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共同繁荣,必须加强区内各地区间的合作。在资源开发、产业布局、技术引进、外贸出口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要围绕产品和市场组织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联合,以形成规模经济,提高整体竞争能力;结合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试办全区性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区内物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扬长避短,形成区域整体优势。在此基础上,努力探讨实现区域经济全面联合的新路子,促进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3.梯度推移战略

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追求均衡发展,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的地区经济新格局,实施循序渐进的梯度推移战略。上海作为全区经济中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增加经济实力,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发挥多功能的核心作用;内圈层发挥现有产业优势,改造和提高加工工业,加强原材料工业,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在引进、吸收、消化、转移的过程中起“二传手”的作用;外圈层重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度对外开放,积极开发资源,继续发挥全区能源、原材料基础和农副产品基地的作用。三个圈层各具特色,相互配合,为全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4.科技兴区战略

要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必须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产业结构的密集度和对各要素的利用效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为此,必须坚持引进和开发相结合,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扩散;用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更新生产设备,使全区大部分地区和大部分产业、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在2000年达到国际上80年代的水平;同时,加强科研机构与生产单位的结合,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和机构的作用,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从长远来看,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高质量的产业大军,为全区经济发展积蓄后劲。
  本文标题:区域发展战略(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ao/2444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ao/24449.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经济地理学导论:区域发展战略(3)
欢迎你对区域发展战略(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区域发展战略(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