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的坡地宜于发展林牧业,如果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滥肆开荒扩种,毁林毁草,陡坡种植,在不宜
耕种的陡坡上进行粮食生产,其结果,一则,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致使劳务繁重,不可能做到精耕细
作,也妨碍了林牧业的发展。同时耕地很少施肥或不施肥,物质和能量收支不平衡。因此,土地日趋
瘠薄,产量十分低下;二则,坡地经过耕犁,更为疏松,极易为径流冲刷而流失,虽然农作物具有一
定的拦截降雨径流和保护土壤的作用,但不是全年覆盖在土地上,地面有相当一段时间处于裸露状态,
因此其作用远不如永久性植被对土壤的保护,因而,水土流失日渐严重;三则,农田生态系统属人工
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营养极少,食物链短,稳定性差,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能力低,如果没有相应
的附加能源补充,生态环境必然恶化,整体功能自然下降。陕西黄土高原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原因概出于此。
米脂县高西沟地处丘陵沟壑区, 自然条件较差, 1958年以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高西沟成丁
“山上光秃秃,沟里泥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欠收”的穷山沟。为了扭转这个局面,他们采用大
力开荒、扩大耕地、处处撒籽、以求多收的办法。当时几乎所有的梁峁、沟岔、烂坡陡坬,甚至一席
一簸箕大的地块也种上了粮食, 形成了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全队共250人,耕地却达到
2700多亩,人均11亩,劳均30多亩。但是,这种愈穷愈垦的办法,不仅未能提高粮食生产,反而进一
步加重了水土流失, 使粮食产量更加低而不稳, 全队总产粮食55吨,亩产不过20公斤, 群众口粮
100公斤。群众反映:春季种不完,夏季锄不完,秋季收获难,一年忙不完,肚皮装不满,啥时能扭
转!实践使他们认识到,改变山区面貌,不能走广种薄收,单一农业经营的道路。1958年后,有计划
退耕边远地和陡坡地,大力发展林牧业。经过近20年努力,建成各种基本农田810多亩(其中梯田640
多亩,打坝120多座,淤地170多亩),退耕边远、陡坡地1700多亩,发展林地1150多亩,种牧草1000多
亩,使农林牧用地大体上各占1/3,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农林牧各业的全面发展。耕
地减少了60%,粮食产量却增长2倍,总产从55吨提高到165吨,基本农田亩产量都超过了200公斤。林
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村民口粮从过去的100公斤提到200公斤。各业劳力分配逐渐合理,争劳矛盾
得到相应解决,既保证了农业生产,又坚持了农田基建,电照顾了农林牧全面发展,整个生态环境逐
步向良性转化。
本区南部次生林区,由于乱垦滥伐,林缘线不断后退。据调查,临镇附近20年间林缘线后退丁20
公里,平均1年1公里。又据1958年和1978年两年的航片对比,南泥湾桃宝峪和红土沟两条小流域的林
地由1958年的2.4万亩减少到1978年的1.93刀亩,减少了19.6%。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更加剧了水
土流失。汾川河流域的年平均输沙量由50年代的50.5万吨,上升到70年代的63.1万吨,增加了25%。
延安地区1977~1979年3年共开垦180万亩(1977年开荒60万亩,1978年开荒80万亩,1979年春开荒40
万亩),而同期新修“四田”面积仅12.57万亩,开荒破坏的面积是新修面积的14.3倍。该地区1958年天
然草地2800万亩,由于垦荒,至1984年只剩下1500万亩。旬邑县1979年在马栏山区开荒达17000亩,占
马栏山区总耕地的11.6%。人均2.03亩。
耕地愈种愈陡。据统计,延安地区丘陵沟壑区大于25°的农耕地达32.6%。子长县大于25°耕地
达628438亩,占总耕地的39.5%,其中大于35°的坡耕140444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8%(详见表9.9)。
本文标题:第一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8)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angtu/4519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angtu/45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