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中国的地理位置,东靠古太平洋,南邻古特提斯海,恰好夹在环太平洋和古特提斯海两大活动地带的中间,所以中国中生代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是古生代以来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中生代除受印支运动影响外,还受到燕山运动极为强烈的影响。燕山运动大体又可分为三期,一期在中、晚侏罗世,一期在侏罗、白垩纪间,最后一期在白垩纪末。由于这些运动,中生代中国地质构造和古地理轮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归纳其特征大致如下:
一、印支运动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基本形成大陆环境
三叠纪初期,中国华南地区仍然为海水所占据,形成南海北陆的形势。三叠纪中、晚期,即印支运动期,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之间、扬子地台与塔里木地台之间,形成印支褶皱带,
互相对接在一起。向西又与巴颜喀喇和三江、滇西的广大印支褶皱区相连。故印支运动期以后,中国和亚洲的主要部分已全部固结,欧亚古大陆主体最终形成。到侏罗纪,在中国只有在西藏、青海南部、两广沿海以及东北乌苏里江下游等处仍有海侵。到白垩纪亦大致如此,只有在西南边陲还有海侵,特提斯海淹没了西藏地区,还在新疆喀什地区伸进了一个狭长的海湾,在台湾地区也发现过早白垩世的菊石和海相双壳类化石。除此之外,可以说在印支运动以后,从侏罗纪开始中国已经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分布格局,南北东西形成一片宽广的大陆环境。
二、燕山运动期从南北分异转向东西分异
印支运动以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大陆环境,新形成的古昆仑山、古秦岭横贯大陆东西,对于分隔南北古气候产生一定影响。但在中国东部地区,沿着NNE-SSW方向,即从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西两侧,显示出更为明显的分异现象。该线以西出现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如北方的鄂尔多斯盆地(亦称陕甘宁盆地)和川鄂盆地,该线以东则属于环太平洋强烈的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带,形成一系列新华夏小型裂谷盆地群,从北方的大兴安岭、内蒙古、燕山地区,到南方的闽浙沿海,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有多次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越是靠近东部,其活动亦愈强烈。同时,形成NNE或NE向褶皱断裂山地,以及众多斜列的隆起和拗陷。所有这些都是燕山运动的反应,也是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板块俯冲的结果。与此相反,鄂尔多斯盆地和川鄂盆地不仅面积大,拗陷幅度大,沉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而且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也十分微
弱,东西分异形成明显的反差。
在上述大大小小盆地里,特别是在侏罗纪,形成了许多煤层;在一些盆地中还形成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在松辽平原的白垩系中,石油尤为丰富。
三、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三叠纪末期,在秦岭、川西、长江下游、藏北等地区,都有印支期岩浆侵入活动。特别是伴随着燕山运动,在靠近太平洋的东部,从北到南,如大兴安岭、燕山地区、山东半岛、浙江、福建等地,都有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喷发活动,形成安山岩、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厚度可达一、二千米到三、四千米以上。同时,还有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所谓燕山期花岗岩,并生成了多种有价值的内生金属矿产。
四、西部地区古生代褶皱带强烈上升
中国西部地区各古生代褶皱山脉,如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昆仑山等,在燕山运动中都重新活动,强烈上升,并出现了准噶尔、塔里木等大型盆地,在盆地和山前拗陷盆地中堆积了厚达四、五千米以上的陆相中生界地层,其中经常含有煤层和各种矿产。
至于中国西南地区,如藏北、滇西、川西一带,也分别在印支期和燕山期褶皱隆起。喀喇昆仑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横断山脉都是这时形成的。
总之,印支运动特别是燕山运动影响范围甚广,几乎遍及全国。目前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基本上是燕山运动阶段形成的。到了中生代后期,在中国已经是山脉纵横、盆地罗列,火山活动此起彼伏,只有西藏和喜马拉雅山一带以及台湾地区,仍然是碧波浩瀚的海水。
五、中国东部中生界
中国除西南地区,例如西藏和喜马拉雅山等地区的中生界以及南方的三叠系和极少数地区的侏罗系为海相沉积外,其余广大地区的中生界主要为陆相盆地型沉积,部分为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系沉积,岩相和厚度变化较大,含煤和含油地层、红色岩系及石膏、岩盐等沉积分布广泛。
现在仅就西部川鄂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东部北京地区、浙江东部的中生界地层对比(表14-1),简单说明中国东部中生界的特征:
第一,北方中生界全部为陆相沉积;而南方则不同,如川鄂盆地三叠系大治组和嘉陵江组等皆为海相灰岩、白云岩沉积,说明在中生代初期,中国南海北陆的形势仍很显著。在三叠纪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南方发生海退,发展为陆相成煤盆地,沉积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以后又沉积了陆相侏罗系和白垩系。
第二,西部川鄂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不见火山岩系,地层间也少有角度不整合接触;而东部地区(代表中、小型盆地),除陆相碎屑岩系外,还有巨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系(另有多次花岗岩侵入活动),地层间多有角度不整合接触,说明越是东部地区,火山活动、岩浆侵入活动和构造运动越强烈。
第三,无论南方或北方,从三叠纪晚期起,特别是到侏罗纪早期,很多盆地中沉积了含煤地层,说明当时气候温暖、植物丛生。有的地方,在三叠、侏罗系中还含有油层或油页岩。
中生界上部,如中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多巨厚红色碎屑岩相(通称红层),有的地区含石膏和岩盐,说明到了中生代后期,地势分异加剧,气候逐渐转为干燥。但是,中国土地广大,各地气候条件并不一样,如在东北北部,在上侏罗统中含有重要煤层,在白垩系中含有丰富油层,可见那里仍然是潮湿气候。
本文标题:中生代我国地史概况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dizhi/1511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dizhi/15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