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许多城址的转移,则是为了争取更为有利的地理条件,使城市继续向前发展,人为地放弃旧城,另选新址。西安城址曾有四次转移,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西周的丰镐城是西安地区最早的城址,位于沣河两岸。丰京位于沣河西岸,镐京位于沣河东岸,相距甚近。
丰京位于沣河西岸,由于年代久远,对于它的具体位置,历来都有争论。根据考古发掘,在今沣河西岸的客省庄、马王村、曹家寨、张海坡、大原村、冯村、东西石榴村等,东西长5千米,南北宽2.5千米的范围内,西周遗物特别丰富,除铜器、陶器以外,还在沣西乡所在地发现了多处西周车马坑。既然当地有丰富的西周遗物出土,又有许多车马坑,丰京应该就在这个范围之内。
从丰京所在地区的地理形势来看,这里恰好位于沣河的二级阶地之上,符合古代选择城址“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原则。根据实际踏勘,沣河西岸的地势略高于东岸,而且水源丰富,东有沣河,西有灵沼河,还有灵沼等湖泊,使丰京可以得到充足的水源。
周文王迁都丰京以后不久就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继位,又把国都从丰迁到了镐。镐京位于沣河东岸,史称宗周。武王迁都的原因,是由当时政治发展的形势和地理上的具体条件所决定的。就地理条件而论,丰京范围较小,又受到沣河、灵沼河的限制,无法进行扩建,只有向沣河东岸发展,才是它的唯一出路。因为沣河以东地势更为开阔,并有高阳原(今斗门镇东北)可以选作城址,既使都城有回旋的余地,又接近滈池和滈水,使城市供水更为方便。镐京就是因滈池、滈水而得名的,其城址选择当然与二者有密切关系。根据考古发掘,今沣河东岸的斗门镇、花园村、普渡村、洛水村、上泉北村、白家庄等,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4千米的范围内,分布着许多西周遗物和墓葬,镐京遗址应该在这个范围之内。在斗门镇的西周遗址中发现了板瓦,完全证明与都城的建设有关。由于汉武帝时开凿昆明池,破坏了镐京遗址,致使镐京遗址的大部分沦入池底,已难于找到它的踪迹了。在开凿昆明池时所发现的人类活动的遗物和灰烬,正是镐京遗址的铁证。
西周末年,由于犬戎入侵,周平王迁都洛邑,丰镐终于被废弃。
秦国有九次迁都,最后定都咸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秦由栎阳(今临潼东北武屯一带)迁都咸阳,有利于秦国东出函谷关与六国争锋。咸阳位于渭河中下游分界处,是控制关中地区东西大道的咽喉,自古以来,凡东来西往的人都必须从这里渡渭,“咸阳古渡”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东西大道是关中地区交通的主干道。由于咸阳以东的渭河北岸有泾河、石川河、洛河等大川,横渡上述河流并非易事,故东出的道路就必须从咸阳渡渭,沿渭河南侧出函谷关;与此相反,咸阳以西的渭河南岸有涝河、黑河等大川,而渭北的咸阳原东西二三百里却没有一条河流,地形平坦,从咸阳西行,当然以走咸阳原最为理想。同时,咸阳附近的渭河河势顺畅,两岸土质坚硬,有“十里长峡”之称,河道很少摆动,容易建立渡口或修建桥梁。秦国选择咸阳建都,主要是为了发挥水陆交通上的优势,使咸阳成为居中指挥的司令部。
秦咸阳位于今咸阳市以东的长陵车站、窑店镇和萧家村车站一带,遗址清晰可辨。它背原临河,地形十分有利。也就是说,既有雄伟宽广的咸阳原修建宫殿,又有一平如砥的渭河川道布设居民区,地理上的优势显然胜过丰镐。当然,秦咸阳横跨渭河南北,渭北部分属于今咸阳市,而渭南部分则属于西安市区。因为秦咸阳的建设经过了几个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终于把渭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也囊括在内。渭河以南有皇帝游猎的上林苑,又有著名的阿房宫、章台宫、信宫和兴乐宫(汉长乐宫),已成为秦咸阳另一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由此可见,秦咸阳在发展过程中,向渭南扩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因为咸阳倚原临河,使城市发展受到了限制,“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室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就是指此而言。渭河以南地势低平,水源丰富,与渭北的缺水状况形成鲜明对照。“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说明阿房宫的供水十分充沛,是咸阳诸宫无法比拟的。直到现在尚未发现秦咸阳的供水渠道,仅有排水管道。城市供水困难可能是秦咸阳逐步移向渭南的重要原因。秦咸阳的城市供水主要依靠井水,有已经发现许多密集的水井为证。当然,咸阳原上缺少河流,也无法引水入城。原下地势低平地区则可能引用兰池水。兰池遗址就是今杨家湾和肖家村车站之间的一大片洼地,秦代在兰地附近修建有兰池宫。《秦记》云,秦始皇“引渭水为池……逢盗之处也”,足以证明兰池是为解决咸阳的城市供水而开辟的人工湖。咸阳规模宏大,仅靠井水显然无法解决供水问题,更不用说开辟风景区了。
秦代末年,咸阳迅速毁灭,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整个咸阳处于火海之中,堂堂一代帝都,顿时化为灰烬。今天的咸阳市仅沿用了咸阳的名称,位置向西移动了15千米。
刘邦迁都关中以后,并没有去清理咸阳的余灰,而是暂住栎阳,另择新都。新都城址被选择在秦咸阳渭河以南宫殿群中的长安。长安本来是秦咸阳郊区一个乡聚的名称,自从西汉建都这里以后,才成为都城的称谓。西汉长安与秦咸阳的关系十分密切,“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即指此而言。但汉长安城所选择的城址比秦咸阳要优越得多,平原开阔,地形高低得宜,水源丰富就不能不成为它的特色。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西北郊的汉城乡一带,城墙断续存在,各种遗迹也随处可见。
由于秦岭山脉在西安城南折向东北去,造成西安地区的地形东南高而西北低。发源于秦岭山地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均受到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纵贯西安东南地区,趋向西北入渭。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区的平原,使其成为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比较而言,只有灞、浐与潏河(下游即今河)之间的这块平原最为开阔,东西宽约17千米,南北长约40千米,以龙首原为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地形单元。龙首原位于西安城北,头起广泰门,尾至三桥车站一带,呈西南、东北走向,犹如一条长龙横卧在那里,故有此名。原头高20丈,尾高五六丈,东西长约60里。西安北门外的龙首村,恰好位于龙首原顶上。汉、唐长安城就兴起于龙首原的两侧。龙首原以北,地势低平,向渭滨倾斜。汉长安城南倚龙首原,北濒渭河,西临潏河,东近灞、浐,选择了西安地区地势最为平坦的一块。这块平原坦荡无垠,东西宽17千米,南北长10千米,为兴建规模宏大的都城提供了优越的地理基础。它既有龙首原设置宫殿,又有广阔的平地布设居民区。同时又能从西南方向引洨河、潏河解决城市供水问题。汉长安城周长25.7千米,面积36平方千米,几乎是西安城的4倍。汉长安城的规模之所以胜过丰镐、咸阳,显然同它所选择的有利地形有关。当你进入汉长安城,向四面瞭望,真是渭河如线、秦岭直上云端,而脚下的平原一眼看不到边,实在平坦而广阔,西汉选择城址当然舍此而无他。整个地形由南向北微微倾斜,直达渭河之滨,因此,从城西南引水,可以纵贯全城,自流而北,排入渭河。这不仅对城市自流供水十分有利,而且对防汛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汉长安城的宫殿规模宏大,占地广阔,正是土地资源丰富的必然结果。西汉时政治斗争的重心在西北,把都城城址选择在渭河以南,除平原广漠外,渭河为关中大川,横贯长安城北,也为长安城增加了一道重要防线,使它更加安全。城址紧濒渭河,也有利于发展渭河水运,解决长安城的粮食供应问题。当然,由于受到渭河和龙首原的制约,也为汉长安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汉长安城的北墙缺其西北角,呈西南、东北走向,就是受到渭河流向制约的结果。城市供水也只能从西南方向导引,显然同龙首原的阻隔有一定关系。
本文标题:我国城市的城址选择(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chengdi/3610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chengdi/3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