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探险揭奥秘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地理探险揭奥秘 >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时间:2010-01-29 01:37 来源:地理教师 作者:地理教师网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登上了皇位。为了扩大与海外的交往和显示明朝的国威,明成祖决定派舰队出海。他选中了郑和担任舰队的领导人。

  郑和,原姓马,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回族,世代信仰伊斯兰教。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姊姊,还有三个妹妹,排行第三,所以小名叫三保。他的祖辈可能是西域人,在元代蒙古人征服云南后,移居到云南。父亲名叫马哈只,曾到过沙特阿拉伯麦加朝圣,所以叫“哈只”(这是赠荣誉给到过麦加朝圣的伊斯兰教徒的专称)。从云南到麦加,相距万里,马哈只是徒步前往的,历经千辛万苦,自不待言。父亲回到云南后,经常像讲故事一样地谈论起旅途中的见闻,如何辛苦,如何遇险,又如何高兴等等,当然也宣扬自己如何本着坚韧不拔、追求真主的精神而到达麦加。年轻的郑和,听后无比兴奋。在见多识广的父亲熏陶下,对异域殊方的情调,好怪猎奇的思想早已有准备。他曾暗暗思量,如果有一天自己有机会跳出这狭窄的家庭,到广阔的天地间去遨游,该是多么幸福!所以,从少年时代开始,郑和就很注意锻炼身体,培养毅力,潜心阅读史籍以及航海知识等。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大将傅友德平定云南时,郑和还是个11岁的幼童,但身材长得魁梧,浓眉大眼,行如虎步,声如洪钟,而且聪明伶俐,能言善辩,颇讨人欢喜。也许是偶然的机会,他竟被傅友德看中了,就把郑和带到南京,后来转送给燕王,来到北平,在燕王府内当一名侍童。朱棣看他才貌双全,十分喜爱他,并亲自给他改名换姓,叫郑和。郑和长大以后,就被阉割,当了一名小太监。然后又让他到军队中服役。

    当时,朱棣正率领百万雄师下江南,郑和在几次激烈的战斗中显示出非凡的机智骁勇。遇到上级布置工作,做事很有魄力,应付自如,八面玲珑。待人诚恳,谦虚谨慎。朱棣就逐渐提拔他当了指挥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常能取胜,更深得朱棣的器重。所以,朱棣想选派一名出海的领导人,首先就想到了郑和。

    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郑和首次率领船队远航,即所谓“七下西洋”开始。当时所说的西洋,并不是欧洲的海洋,是指以南洋群岛的婆罗洲为分界线,婆罗洲以西的南中国海、印度洋等海域统称为西洋。此次远航,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航海史上一个登峰造极的发展,是地理科学上的一大成就。

    这支船队相当庞大,共有27000人,除士兵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和医生。乘坐的船有62艘。其中最大的船有九道桅,长 44丈,阔18丈,风再大,浪再狂,也能平稳地行驶,这就是指挥船,称为“宝船”。其次是八道桅船,长37丈,阔15丈,主要用于装运马匹,称为“马船”。再小的是七道桅,做一般乘坐用。最小的,只有五道桅,比较灵活轻巧,属于战船。整个船队,排列起来行驶,长达10里,浩浩荡荡,十分威风。

    每艘船上,均配有罗盘,由24名官兵掌管航船的方向。这种罗盘的精度很高,采用24个方向,各以天干地支与八卦五行命名,标记方位,这是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自从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发明指南针以来,到了明代,各项技术指标已经相当完整,因而开辟了航海史的新纪元。

    当时船上使用的铁锚也特别大,用桶口粗的棕缆吊在船头上,有七丈三尺长的杆,三丈五尺长的爪,八尺五寸高的环。这种锚没有几百人的齐心协力是拉不动的,所以抛锚以后,能顶得住海上的狂风骇浪。
  本文标题:郑和下西洋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aomi/598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aomi/5985.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地理探险揭奥秘:郑和下西洋(2)
欢迎你对郑和下西洋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