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学的不断实践和反思,我感到初中地理新课程内容的表达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尽可能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或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显示所学知识的价值。但是现在的初中地理课程教材栏目多、插图多、正文文字则相对偏少,学生读起来觉得没有很明确的知识点。如果再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不仅不利于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而且不利于课程标准的落实。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一位外国教授对他的中国朋友也曾说过:“中国的学生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发问,这是中国教育应该改变的一个重点。”因为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渐渐习惯于老师讲,自己记,记下老师讲的一个个过去的结论。似乎老师把结论告诉学生,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似乎学生记下了结论,也得到了知识上的满足。重“结论”、轻“过程”造成灌输式的教育后果,在我们的课堂中还随处可见,还有许多教师和学生不能正确使用新教材,致使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落实不到位。很多学生知识水平高,但缺乏动手、应用意识,人文素养低,人才质量不高,特别是难以出现原创性人才。因为结论是老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这样,学生既没有在思维过程中得到认识上的提高,也没有在推导结论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也难以感受到探究的乐趣。因此他们学到的是死知识,不是能够指导实践的活知识,中国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缺乏独创精神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将教学内容结构化、经验化、情感化、问题化等。同时,为了更好地贯彻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推动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师生共同的健康成长,我认为教师备课时要能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并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以利于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充分拓展和组织课堂教学。如在学习《我国的人口》第一课时提出,根据你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还利于学生有机地使用教材等其他资料,探究性地自我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有序化,和谐化,重点突出化,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具体如何操作呢?以下我就根据我近几年的实践和体验,抛砖引玉,谈几条在初中地理教学内容问题化设计中应力争作到的原则。
一、问题生活化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地理的快乐。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与生活经验。如对于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刮风下雨等诸多地理现象以及许多正在发生的地理事实和曾经鲜明的经历过的地理事件,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有所了解,但往往大多徒见其表,不见实质,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好追问、好探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地理课的质量。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提出,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吗?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还如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对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竞赛的方式,提问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还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感受到查图、用图的乐趣,增强学生地理学习意识。
再如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点拨一下,便可言传。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课,我结合当地学生实际和新农村建设,《在希望的田野》乐曲中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针对侯寨乡农业布局规划设计,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再如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课,构想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引导分析我乡樱桃节旅游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不仅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的放矢,渗透学以致用的意识。
本文标题:初中地理教学内容问题化原则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lunwen/2292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lunwen/2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