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试题解析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试题解析 > 1994--2011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0 我国地理分区(86)

1994--2011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0 我国地理分区(86)

时间:2014-07-16 15:15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148.(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34-37)我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读相关资料,回答:
资料一:在过去的2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资料二:今年从3月18日傍晚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达100小时,甘肃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20日一天内便给北京“输送”了3万吨沙土,北京人均分摊3千克。
资料三: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⑴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    (填灾害区名称)。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_____灾害。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我国通过大规模的   和________营造防护林等改善    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
⑵试分析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为了减轻沙尘暴天气的危害,可采取哪些对策?

⑶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目前水平处于(  )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根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发生时间、强度和演变加以控制
⑷.简要说明高科技在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
⑴东部平原区 地质 地貌 治河(或治水) 生态环境
⑵自然原因:西部有大片荒漠半荒漠区,气候异常,干旱少雨,冬春常出现强劲西风和西北季风
人为原因: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土地沙化
对策: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轮牧等
⑶C
⑷提供图象数据资料 跟踪监测、预报等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我国水旱灾害,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1)首先明确水旱灾害产生的机制,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是产生水旱灾害的主要因素,而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的原因又是夏季风进退的异常造成的,发生在东部季风区,因而水旱灾害频发区位于东部平原区。对水旱灾害的治理,要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工程措施———治理河流和生态措施———营造防护林来减轻灾害损失。(2)沙尘暴形成的条件有:①强风,我国冬春季常出现大风天气。②要有沙源地,我国西部地处半干旱、干旱地区、荒漠、半荒漠面积广大,加之滥垦滥伐,土地沙化严重,从而为沙尘暴天气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其对策为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轮牧等。(3)由资料三可看出,我国对自然灾害的研究采用了现代化手段,而选项中 A 项为实地报告、B项为凭经验预测,明显不符。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还达不到 D 项的要求。正确选项为 C。(4)资料三显示,我国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可为研究沙尘暴提供图像和数据资料;而由 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则可以跟踪临测和预报沙尘暴。
  本文标题:1994--2011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0 我国地理分区(8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jiexi/5910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jiexi/59100.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1994--2011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0 我国地理分区(86)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1994--2011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0 我国地理分区(86)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