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复习策略
(1)立足基础知识的复习,突出重点
自然地理方面以自然地理要素的物质运地动和能量交换为核心内容,揭示基本的地理过程,阐明自然环境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传达自然环境是生存和发展之本的观念。学习的关键是理解各自然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能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应重点抓好: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日照图为信息载体,计算时间、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②大气运动原理与天气形势分析(等压线图的判读分析);③气候形成、特征、分布规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④河流水文特征;⑤海水的盐度与洋流的分布规律;⑥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⑦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⑧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等主干知识的教与学。
在人文地理方面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内容,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传达人地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的观念。应重点抓好:①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包括农业、工业与商业活动,聚落形成与布局、交通点线、文化生态、旅游活动等);②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③人口增长、迁移和城市规划;④区域经济联系等主干知识的教与学。
在区域地理方面按照“区域空间定位→区域要素分析→区域特征归纳→区域开发或治理评价”的思维把握好重点区域的教与学。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更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然后通过知识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构建起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
(2)讲究学习方法,提升地理素养和学习能力
针对当前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并且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特点,在高三阶段的复习备考过程中,必须注重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意方法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以提高备考效率。
1)建立完善知识结构
要想调动和运用知识,首先要指导学生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只有经过整理的存储于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才能及时充分地被调用。如果把学生掌握的零散知识看作是树叶的话,那么,当我们要寻找某张叶子时,是在杂乱无章的堆积在一起的树叶中找起来容易呢,还是在井然有序的“树干→树枝→树叶”这样的体系中找起来快捷?答案无疑是后者。所以要想有效调用所学的知识,就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列出知识网络,以争取高考中能让那些辛辛苦苦掌握下来的知识做到“物尽其用”,发挥最大的功用。其次,也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进行知识迁移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形成正确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功在平时,讲究的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和滴水穿石,所以关键在于教师平时的引导和能否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各种机会。例如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所以可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对某个地理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的机会,多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之类的教学活动,很有利于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提出新颖、独特,并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对某些地理要素的学习,可以通过建构“思维链”,以强化知识的综合的运用能力。如对河流的综合思考:“源流概况→补给类型→水文特征→水能蕴藏→水利建设→水害治理→与地形关系→与气候关系→对生产影响→对城市影响→对文明影响” 等;对区域气候的综合思考:“气候类型→形成因素→要素特征→气候评价→气候资源→气象灾害→对地貌影响→对水文影响→对土壤影响→对植被影响→与生产活动关系”等。
3)创建地理学习模式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考平时的日积累,而地理思维“建模”是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学时可根据这些规律,建立适当的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如区域地理学习模式(五问法——“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日照图的分析模式(三看法——一看自转方向定经纬度和晨昏线,二看晨昏线与经纬线关系定日期,三看晨昏线与赤道交点定时刻)、等值线图分析模式(四看法——一看数值、二看走向、三看疏密、四看闭合)等。
本文标题:地理高考备考研讨会-解析2013年地理考试大纲和地理考试说明(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gaokao/4583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gaokao/45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