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地理备课资料
当前位置: > 地理教学 > 地理备课资料 > 我国人与北极

我国人与北极

时间:2014-10-31 00:07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中国正式以官方形式与北极发生关系,是在1925年。那一年,当时的中国政府签署了《斯瓦尔巴德条约》,根据这一条约,签字国的公民均有权利自由出入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德群岛,中国与北极从此联系在了一起。
但此后的很多年里,中国始终没有利用该条约进行过任何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中国真正对北极的科学考察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195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高时浏进入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次年到达当年的北磁极,成为有史可查第一个进入北极的中国人。1958年,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李楠进入北极采访苏联的科学考察站,并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于科学考察的需要,中国先后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北极考察研究,进入北极的中国科研人员逐年增多。

1990年,美国、苏联、丹麦、冰岛、挪威、瑞典等环北极国家发起签署一项条约,决定成立非政府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中国于1996年加入该组织,成为第16个成员国。

1995年3月30日至5月11日,中国首次以民间集资方式对北极进行考察,25名科学家、记者等从加拿大进入北极地区并由冰面徒步抵达北极点,沿途进行了海洋、冰雪、大气、环境等多学科的考察。

1999年7月至9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搭载着124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71天,航行14180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

2003年7月,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搭载109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破冰挺进北纬80度,全程历时74天,航行12600海里,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

2004年7月28日,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落成并正式投入运行,从此结束了中国在北极没有科学考察站的历史。

2007年,国际科学理事会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启动第四次国际极地年项目。中国决定利用国际极地年的有利契机,开展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将中国的北极科学研究引向深入。2008年7月,“雪龙”号搭载着122名科考队员奔赴北极,开展中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2010年7月1日至9月23日,我国开展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考察队由科研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媒体记者和“雪龙”号船员组成,同时邀请了来自美国、法国、芬兰、爱沙尼亚和韩国的7名科学家以及1名中国台湾科学家参加,考察队共计122人,是我国历届北极科考活动中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考察将在前三次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围绕着“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两大科学目标,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9月12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结束科学考察任务,这次考察范围之广、内容之全、取得的资料和样品之多,均超过中国历次北极考察。首次实现了中国考察队依靠自己的力量到达北极点开展科学考察的愿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本次科学考察是“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收官之作。

  2012年7月,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开始为期89天的北极科考之旅,将对中国北极科考传统考察海域继续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并首次穿越俄罗斯北方海航道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本次科考人数并非最多,却是中国北极科考史上航程最长的一次,总航程约3.3万公里。此外,本次科考还将实现5个首次:首次执行国家极地专项的北极航次;首次穿越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雪龙”号首次应邀正式访问境外国家;首次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开展准同步科学考察和多学科综合考察;首次开展地球物理学综合考察。
  本文标题:我国人与北极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6105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6105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我国人与北极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人与北极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