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国家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森林城市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人工林将为增加森林碳汇、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优化城市绿色空间以及建设美丽乡村等多重效益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我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林面积为0.69亿hm2,占全国林地面积的36%,约占全球人工林总面积的33%,稳居全球首位。从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开始到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我国人工林面积增加了近2倍,蓄积量更是增加了15倍,并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人工林建设在稳步推进。人工林的增加补充了林产品尤其是木材的部分缺口,因此降低了对天然林的采伐,间接实现了对天然林的保护。
从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到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天然林的采伐比例年均降低3%。人工林的建设和贡献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工程定位在供应木材和人造成板等林产品,增强了我国林业产业的供给能力;二是防护林建设关注环境效益,防御自然灾害,构建生态屏障,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到第八次清查时各项生态服务功能比第七次提升15%以上。总的来说,我国的人工林建设在近40年里取得了显着成就,然而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总量多,人均少,单位面积蓄积量低
我国的森林和人工林在总量上均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已经跨入世界前列。然而,从人均水平来看,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覆盖率还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与我国的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和森林蓄积量居世界第6的总量排名有相当大的差距。到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束时,我国人工林蓄积量为24.83亿m3,仅占全国森林蓄积量的17%左右,与36%的面积占比不相称。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的单位面积蓄积量为52.8 m3/hm2,仅相当于天然林的50%左右。
2.生态产品供给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工作“重两头,轻中间”,过密过疏林分多、密度适宜林分少,纯林多、混交林少,林分结构简单,大面积集中成片,抗逆性差,稳定性低,容易诱发病虫害,生态系统功能脆弱,地力衰退严重。在全国人工林建设中,杉木、马尾松、杨树3个树种的面积占比达到59.41%。具体到单个省份纯林现象则更为明显,例如安徽省杨树、杉木和马尾松占全省人工乔木林面积的74.29%,湖南省杉木、马尾松和湿地松占全省人工乔木林面积的70.65%,浙江省杉木、马尾松和湿地松占全省人工乔木林面积的68.52%。而且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手段,如林木过量采伐、抚育管理滞后,我国林地生产力和产出率低、效益不高,林地生产潜力远未发挥出来。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采伐消耗蓄积的64%来自中幼龄林,中幼龄林超强度采伐作业的面积比例高达45%。通过对我国森林林分结构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见表1),现有林木的平均胸径呈递减趋势,龄组结构不合理,中幼龄林面积比例高达65%,成熟林的比重自本世纪以来才略有上升,林业资源的供给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目前,我国现有木材产品和生态产品的供给都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国木材对外依存度接近50%,根据国家林业局《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中国木材消费总量将提高到4.57亿~4.77亿m3,木材供应缺口将长期保持在1亿~1.5亿m3。从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的规模效率来看,全国各地总体上都以2012年为转折点,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未来造林空间受限
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可用于进一步扩大造林的面积不足。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加速,城市中可供建设森林绿地的土地越来越少,城市缺林少绿现象仍然明显,我国森林城市建设还面临着提质升级的挑战。我国的宜林地面积在不断减少,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时宜林地面积仅为3 958万hm2,不足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时的1/2,且2/3分布在年均降水量低于500 m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极大地制约着树木生长,造林、营林及成林难度较大。因此,要提高人工造林的成效,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本底条件,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树种、造林技术和经营模式。例如,在民勤干旱沙地种植梭梭后,土壤碳汇功能明显提高,并且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长。
本文标题:我国人工林现状分析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8395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8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