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毛南民歌内容丰富,体例独特,常用的有“比”、“欢”、“排见”、“耍”四种。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做“比”,因两句之后有一尾音“啰嗨”,故又叫“啰嗨”歌。在节日对唱的五字一句、四句或八句一首的祝贺歌,谓之“欢”。由一人独唱、叙述历史故事和祖先来源的叙事歌,则以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首,由若干首合成一组,再由若干组合成篇,一篇少则十多句,多则几百句不等,叫做“排见”。“耍”则是一种轻快活泼的小调式童谣儿歌,每句五字,四句一首,属儿歌类。
“毛南戏”源于民间,形成于道教跳神节目,多是一些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和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等传统剧目。毛南戏集歌舞、话剧、民歌、民谣及“师公”的舞姿于一身。表演时,对白和歌舞并用,有二胡、笛子、唢呐、铜鼓等伴奏。贵州毛南族舞蹈更是形式多样,猴鼓舞、火把舞、拦门舞等种类繁多。
毛南族的壁画、石雕、木雕、剪纸、织锦、刺绣、腊染和建筑造型等民间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中以雕刻和编织最有名。在异彩纷呈的石雕艺术中,石墓的雕饰最有特色。如今存留在下南乡堂八村东南凤腾山上的古墓群就是毛南石雕的典型代表。这里是毛南族祖先的“陵园”,有大小古墓700多座,毛南族的始祖谭三孝就葬在这里。这些墓全用大块大理石砌成,墓碑、拱门、石柱矗立,在上面雕刻有刀笔浑圆、凝重工整的楷体书联、墓志以及精致优美、多姿多彩的故事图案。石墓柱擎着重檐石楼阁,上刻武士跃马扬鞭、姜太公江边垂钓、儒生寒窗苦读,以及雷王、水神等形象。两墓柱之间靠里是巨形墓碑,碑两侧刻有大幅挽联,联边雕刻着凤凰、画眉、仙鹤、蝙蝠、游鱼、梅花鹿、仙桃、苍松、水仙、大象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以象征吉祥、长寿、厚禄、清廉等祝愿和赞颂。古墓群就像一座楼阁更迭的古城,是毛南山乡的艺术宝库之一。作为毛南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毛南族古墓群已经被批准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南山乡盛产竹子,毛南人普遍擅长用竹子编织各种竹帽、凉席。他们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经久耐用。最著名的就是用当地产的金竹和墨竹编制的花竹帽。俗称“毛南帽”,又称“顶盖花”,意思是“帽子下面的花”。这种帽子精致美观又非常实用,是毛南族独特的手工艺品。制作方法是:将竹材劈削成只有半根火柴梗那么细的竹篾,编成带有精细美丽的花纹图案。编制的竹席也很有名。毛南凉席以当地盛产的“泡竹”为主要原材料,先用刀削成薄篾,用手工编制而成,韧性特强,光滑凉爽。
毛南族人民在农闲节庆之间依天时地利举行一些体育项目。主要体育项目有同填、同顶、打陀螺、打棉球、地牯牛、抛沙袋、走三棋等。其中“同填”、“同顶”还曾参加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奖。
“同填”,就是两人对抗的意思。进行这种比赛时,在地上画出一个直径3米左右的圆圈。圆圈大小,可根据场地大小随意而定。圆圈中间画一条笔直的中线。比赛时,运动员前臂屈在胸前,双手握左右上臂下端肘关节,双脚叉开50公分左右,身体下蹲,运动员用全身力量冲拱对方。被拱出圈外者为输。“同顶”和“同填”比赛规则差不多,它是用一根二米长、直经约八公分的木杠,木杠中间系一条红布(绳子也可以)。比赛每队3人或4人(也有一对一的),运动员腰扎一条腰带,没有腰带的可用几层布垫腹部,比赛开始,甲乙运动员面对面各站中线一米,木杠中间系的红布(或绳子)对准中线,裁判员提起木杠,运动员各双手握紧木杠的一端,置于自己的腰带或堑布上,打开左脚或前弓后箭。哨声一响,双方用力对顶,谁被顶倒或被顶出线外,就算输了。如果是多人,在上面的一人则踏在下面的人交叉手掌的掌心上,成骑马状,手和肩顶住木杆,全队人同心合力,把木杆的中心悬垂线顶过对方规定线的一方,便是胜方。
本文标题:毛南族详细资料(7)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429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4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