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太阳位于天顶时,它的高度为90°,称为直射;太阳高度小于90°,而大于0°时为斜射:太阳位于地平线时,它的高度为0°。在一日内,太阳位于上中天时,其高度达到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地变化。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而不同;春秋分时,赤道上最大(90°),由此向两极逐渐减小:夏至时,北回归线上最大(90°)、由此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冬至时,南回归线上最大(90°),由此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不同而不同: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和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前后达最大值,冬至前后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好相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终年90°或近于90°,变化不大。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的公式为: H=90°-+δ(H为正午太阳高度,为当地纬度,δ为直射点的纬度)。在公式中永远取正值,δ在当地的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当H>90°时,当地正午的太阳高度需用180°—H。
回归线 南北纬23.5°这两条纬线圈称之为回归线,意思是,太阳光线直射23.5°的纬线上之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很快便回归到来的方向了。北纬23.5°称为北回归线,南纬23.5°称为南回归线。回归线是太阳直射地球表面的最南和最北界线。也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
极圈 南北纬66.5°这两条纬线圈称为极圈。极圈及其以内的地区,是地球上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地区。北纬66.5°纬线为北极圈,南纬66.5°为南极圈。它们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天文分界线,也是温带与寒带的分界。
北极圈 见“极圈”。
南极圈 见“极圈”。
极昼 又称“永昼”。是指极圈以内地区,太阳终日不没的现象。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出现极昼;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极圈以内的地区出现极昼。极昼的时间长短因纬度而不同,极昼在极圈上为一天向两极逐渐加长,在南北两极,每年有半年之久。除了南北两极以外,极昼期间的太阳在一日内仍有高度和方位的变化。
极夜 又称“永夜”。是指极圈以内地区,太阳终日不出的现象。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南极圈以内的地区出现极夜;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出现极夜。极夜的时间长短也因纬度而异,极夜在极圈上为一天,向两极逐渐加长,在南北两极,每年有半年之久。
五带 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地球表面接受太阳热能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的现象。根据地球表面冷热差异而划分成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五个带,简称五带。五带是按着天文因素划分的,并以回归线和极圈等纬线圈作为分界线,因此它与气候学上的气候带不同。
热带 五带之一,指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占地球总面积的40%左右。这里,太阳高度全年都较大,阳光直射或近于直射。昼夜长短变化不显著,没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它是地球上气温较高的地带,故称热带。
温带 泛指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两个地带,在北半球的是北温带;南半球的是南温带。它们的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50%。这个地区太阳光线没有直射。太阳高度因季节不同而发生很大变化:夏季太阳高度较大,气温较高;冬季太阳高度较小,气温较低。在北温带地区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昼夜长短越向高纬变化越显著,但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季节更替明显。南、北温带季节正好相反。
寒带 泛指南、北极圈以内的两个地带。在北半球称北寒带;南半球称南寒带。寒带约占地球面积的10%。这里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极昼和极夜越近极点,时间越长。这里太阳高度最小,最大时也不超过23°26′。终年气温较低。故称寒带。
四季 在地球上的中纬地区所划分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称为四季。南、北两个半球的季节刚好相反。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称为天文四季,它是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做为四个季节的中点,每季长三个月,这样划分的四季有明显的天文意义,但与气候变化不相符合。如立春在天文上是春季的开始,但气候上我国北方仍处于隆冬。我国在气候上是以候平均气温做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候温(五天的平均气温)大于22℃为夏季,小于10℃为冬季介于两者之间的为春、秋季,这样划分的四季称为气候四季。气候四季的各季长短不一,为了使天文季节与气候季节相结合,在北半球,把3、4、5三个月划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天文(17)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3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