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时,会造成房倒屋塌,岩层由于发生断裂、弯曲而造成地面塌陷,这种地下岩层的强烈错动使地表产生裂缝的现象,称为地裂。海底发生的地震,会引起海啸。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发生五百万次地震,其中人能感觉到的地震,不过5万次左右,约占百分之一。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世界上每年平均有十八次左右。
1040构造地震 见地震
1041火山地震 见地震
1042塌陷地震 见地震
1043前震、主震和余震 大地震发生时,虽只经过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但引起地震的地应力是长期逐渐积累的,在发生大震前,常常有局部能量释放,形成一系列的小地震,称为前震;紧接着在很短的时间内,能量突然大量释放,因而发生大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后,地壳的内部转入调整阶段,剩余的能量产生的小震,即为余震。然后,地壳逐渐恢复平静。
1044震源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时,振动发源的地方,叫做震源。通常是指地壳中大量释放地震能的部位,在那里的岩石最先开始破裂。震源主要分布在地壳和上地幔。
1045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0—7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做浅源地震。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2.5%,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其中,震源深度在30公里以内的占多数,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浅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岛弧外缘,深海沟内侧和大陆弧状山脉的沿海部分。
1046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中源地震的发震频率较低,占地震总数的23.5%,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地震总释放能量的12%。绝大多数中源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分布在岛弧的里侧和海岸山脉一带。中源地震一般不造成灾害。
1047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做深源地震。到目前为止,目前已知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是720公里。深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4%,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地震总释放能量的3%。深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太平洋一带的深海沟附近。深源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灾害。
1048震中 震源垂直投影在地面上的地方叫震中。它是地表的地震中心。地面上受到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地球球面距离,称为这一点的震中距。一般说,离震中越近,地面震动就越剧烈,破坏性也越大;离震中越远,则地面震动越微弱,以至无破坏性。震中区往往是遭受地震破坏程度最大的区域。
1049地震波 地震是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的,这种由地震而产生的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地震波可分为二种体波和面波。
(1)体波:是一种可以通过地球本体的波。体波又可分为纵波(P)和横波(S)二种。①纵波(P)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压缩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纵波在固体、液体里都能传播,这种波传播速度快,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5—6公里;纵波的周期短,振幅小,能引起地面的上下跳动。②横波(S)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剪切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垂直。横波只能在固体里传播,其传播速度较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为3—4公里,周期较长,振幅较大,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
(2)面波:只限于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一种波,一般认为面波是体波经地下岩层分界面多次反射的次生波,波速慢,每秒仅3.5公里。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面波作用的结果。
强烈地震发生时,从震源发出的地震波中,纵波首先到达震中,此时震中区的人会感到上下颠簸;接着横波传来,震中区的人会感到前后左右摇晃。在远离震中的地区,纵波、横波以不同的角度与地面接触,又迭加了面波的作用,震动极为复杂。
1050震级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是8.9级(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的地震。)小于1级的地震叫超微震;1级以上到3级以下的叫微震;3级以上到5级以下的叫弱震;5级到7级以下的叫强震;7级以上的地震叫大震。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很多倍。例如,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的能量。
在一般情况下,3级以上的地震,人们可以感觉到,所以也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就要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
1051烈度 烈度是表示地面和建筑物等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每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是,同一次地震,由于距离震中的远近不同,地震的烈度却不同,一般来说,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震中越远,地震波渐渐减弱,烈度也越小。此外,震级大小,震源深浅,该地区地质构造等对烈度大小都有影响。
我国现在所用的烈度表分为十二度,根据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皿动态、不同类型房屋和建筑物等受地震影响破坏程度,以及地震对地面影响等情况综合划分等级,排列成表,称为烈度表。我国现在所用的烈度表分为十二度。3度以下,人无感觉,只有地震仪才能记录到;4至5度人就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吊灯摇晃,但无破坏性;6度,器皿倾倒,房屋有轻微损坏;7—8度,大部分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有人畜伤亡;9—10度,房屋严重破坏,人畜大量伤亡;11—12度,灾害更为严重,房屋普遍倒塌,山川改观。
1052地震带 地震的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区,且呈有规律的带状,叫做地震带。从世界范围看,地震活动带和火山活动带大体一致,主要集中在下列地壳强烈活动的地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从新西兰至伊里安岛、菲律宾群岛、经我国台湾、琉球群岛、日本群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北美洲西海岸从阿拉斯加到加里福尼亚、墨西哥、秘鲁、智利至南美的南端,这是一条地震多而强烈的地震带,全世界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里。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部地震能量的80%,但其面积仅占世界地震带总面积的一半。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是一条横跨亚欧大陆,包括非洲一部分,大致呈东西方向的地震带。自葡萄牙、西班牙和北非海岸,经意大利、希腊、土耳其、伊朗至帕米尔北边进入我国,(包括我国西南诸省)、沿喜马拉雅山麓和印度北部,入印度洋、经苏门答腊、爪哇至伊里安,与环太平洋带相接,除去太平洋地震带外,几乎其余所有中源地震和较大的浅源地震都发生在这一带。释放能量占全世界地震总能量的15%。由于这一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上,所以常造成很大灾害。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地质(18)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72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