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经济
经济 (1)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和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树立的基础。(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
自然经济 生产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本身需要的经济形式,叫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自然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所代替。
渔猎经济 也叫狩猎经济。指以猎取自然界现成动物为生的经济形式。原始社会初期,人们用棍棒,石矛等猎取禽兽,捕捉鱼鳖。弓箭、罗网等工具发明后,狩猎成为谋生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懂得了驯养某些动物,从狩猎经济中产生了原始的畜牧业。
采集经济 以采取自然界现成植物为生的经济形式。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生产斗争能力很低,人们用石块等简陋工具采集植物果实或块根等作为食料。随着人们对植物生长规律认识的逐步提高和对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了人工栽种,从采集经济中,产生了原始的农业。
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称。劳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产品。各个生产部门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联系,这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叫商品经济。
3106国民经济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非生产部门的总称。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对外贸易、信贷等部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事业的存在和发展同国民经济有密切关系。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计划经济。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联合成统一整体,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国家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及价值规律的要求,并根据各个时期的具体条件,进行综合平衡,制订出国民经济计划,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发展过程中能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
3107国民经济总产值 指用货币表现的社会产品总量。即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度)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价值。它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成果。计算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方法有两种:①先分别计算出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邮电、商业、物资供应等各部门的总产值,然后加以总计。②按消费者(生产单位或个人)所支付的价格计算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和建筑业等产品的全部价值加以总计。
3108经济制度 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制度同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是同义语。
3109生产资料 亦称“生产手段”。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需使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指劳动者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如机器设备、工具、生产用的建筑物、道路、桥梁、运河等;劳动对象指人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如制造家俱的木料、纺纱用的棉花、炼钢用的生铁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区别,主要以物质资料的用途为标志。如工业用布属生产资料,生活用布则属消费资料。
3110生产手段 即生产资料。
3111消费资料 亦称“生活资料”或“消费品”。是用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一部分社会产品。它既包括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也包括为了丰富人们生活需要享受的各种资料。
3112生活资料 即“消费资料”。
3113经济危机 亦称“经济恐慌”。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地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批工厂、企业倒闭,生产下降,失业者剧增。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一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全面性经济危机在1825年发生于英国,以后每隔十年左右便重演一次。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在1847—1848年。
3114工业危机 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部门所发生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叫工业危机。通常所讲的经济危机主要是指工业危机。马克思把1873年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直接称之为工业危机。
3115农业危机 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上的“生产过剩”危机叫做农业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源也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农业危机通常比工业危机持续的时间长。
3116财政金融危机 亦称金融货币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财政金融的拮据、严重混乱和动荡。其主要表现是国家财政赤字巨大,国家债务剧增,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汇价暴起暴落,币值严重不稳定。财政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一般伴随经济危机发生。此外,资本主义国家把越来越多的钱用在战争、扩军备战等军事开支和对外“援助”。政府财政状况入不敷出,随着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加剧,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最终必将爆发危机。财政经济危机也会反过来,加深经济危机,这种经济危机势必波及影响到其它国家。
3117景气 此词来源于日语。通常指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复苏和高涨阶段中生产增长、商业活跃、失业减少、市场繁荣、信用扩大等经济状况暂时好转的现象。
3118不景气 通常指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危机和萧条阶段中生产停滞、商业萎缩、失业增加、市场萧条、信用紧缩等经济状况恶化的现象。
3119社会分工 是指社会中不同部门(如工业、农业、商业等)之间,各部门内部(如工业内部又分为冶金、机械、纺织等)的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分工将愈来愈细。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意义重大的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商业的出现。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社会分工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3120生产社会化 亦称“生产社会性”。分散的个体生产转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叫做生产社会化。它起始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它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公有制同生产社会化是相适应的,为社会分工、生产专业化和大规模劳动协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本文标题:中学地理教学实用手册--经济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4269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4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