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为每个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也以此作为基本取向。因此,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材处理的方式上应注意如下几点内容:
一、 创设课堂探究情境,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统一过程。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都是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教”引导“学”,又服务于“学”,“学”源于“教”,又受制于“教”。假如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一般为:受到刺激→积极学习→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刺激下,进入学习状态,并因此激发、强化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学生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积极地去寻找,去验证,去发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而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为适应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师“教”的过程应该是:创设情境→激励学习→引导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刺激条件,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即成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领学生进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褒奖学生的成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有实用价值。教师在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可采用如下方法: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2、指导学生阅读图表、欣赏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3、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4、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查、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地理Ⅰ”第二章热力环流时,可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有风,你想知道风是从何处来,又到哪里去吗?让我们观看课件,合作探讨,了解其中的奥妙;2、提出问题,指导自学:①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如何运动?②近地面和高空的高、低气压是怎样形成的?③热力环流是由于什么而形成的空气环流?④什么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⑤什么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⑥高空大气中的风、近地面的风是怎样流动的?3、指导学生绘热力环流图;4、分组讨论:海陆之间、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5、进行社会调查或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城市热岛环流有何意义?指导学生写作小论文,举办演讲会。
要求学生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每一位地理教师十分渴望但又极其困难的事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时间长短和呈现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设计学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地理思维与训练,如果没有“活动”,学生怎能“积极”呢?例如,“地理Ⅰ”第四章有关“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利用案例导入的形式来创设探究情境,将本节教材最后一个探究活动中的材料作为案例,以这个案例贯穿本部分教学内容的始终,教材开始启发学生从地形角度分析历史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原因而导入,结尾则以分析如今“蜀道不再难”的原因作压轴。这样来处理该部分教材的话,能够比较好地吸引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链条逐步深入,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本文标题:必修课程地理Ⅰ的教材处理与教学方法建议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jx/beike/144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jx/beike/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