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生态学
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一)民间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1.饮食文化。俗语道“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各地种植的作物、饲养的牲畜、家禽,以及捕获的鱼类、野生动物,采集的植物都各不相同,加上历史的传统各地有别,因此各地的食物组成制作方法、使用的佐料,传统的风味等也各不相同。这充分反映了饮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某种饮食文化中形成的饮食风俗与习惯有很强的继承性。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客观环境已经改变,但有不少人仍保持原有的饮食风俗。例如,我国南方人以米为主食,北方人以面为主食;汉民肉食以猪肉为主,蒙古族牧民肉食以羊肉为主;信仰伊斯兰教的却禁食猪肉。西欧、北美虽吃面食,但不是蒸成馒头,而是烤成面包,肉食以牛肉为主,并佐以牛奶和黄油。
在副食口味上,各地的差别更为鲜明。以我国为例,人们常常把我国食俗口味笼统地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虽不完全准确,但也反映了口味的地域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与环境的联系。有人发现,喜辣的食俗多与种植水田和气候潮湿有关。如四川、湖南、贵州等地多喜辣,而东北的朝鲜族也喜辣,这些地区的确都是潮湿,并种植水田。当然,并不是所有种植水田地区都有喜辣的习俗。例如,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水田地区的居民都喜甜,不喜辣。所以喜辣主要与当地气候湿润,冬春阴湿寒冷有关,这种气候易使人患风湿性关节炎,经常吃辣可以驱寒避湿,对健康有利。山西人爱吃醋,北方不少地区农村居民爱吃腌酸菜,这都反映食俗方面喜酸。这是因为我国北方,特别是黄土地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钙,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
酒在饮食习俗中占重要地位,是一项重要的民间文化。酒类的生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这是因为不同特性的酒多与独特的环境有密切联系。例如,葡萄酒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一种酒类,有些著名的葡萄酒在瓶的标签上标出其葡萄产地的独特气候与土壤等环境因素,以便向人们宣称其所饮用的这种酒的特征与价值。
制作葡萄酒的葡萄最好是在冬季有雨、气温不低,夏季较长、气温高、降雨少的地中海气候。热与阳光充足的夏季对果实成熟十分有利。如果是湿而热的天气,植物易发生病害,招致果实霉烂变质。所以选择气温高,但不湿的丘陵坡地上种植葡萄,可最大限度利用阳光,又易排水,使果实保鲜。
葡萄虽可生长在各种土壤上,但最好是土质疏松,易于根系发育的土壤。法国葡萄著名产地在波尔多。那里的土壤含砂、砾较多,并含有微量元素硼、锰、锌等,具有这些条件,使酿造出来的葡萄酒具有特殊的味道,得到世人称赞。种植香槟的土地,需含有白垩的土壤。
由于特殊品质来自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所以意大利和法国的名酒都标出产地,甚至详细到某个小区或地段。名酒还注意葡萄的品种与各年的气候条件。
我国的名酒,如贵州的茅台、四川的沪州大曲,据称与当地的地形、气候条件有关。生产这几种酒的厂家都设置在这里的谷地、空气稳定,气候湿热,温度波动小,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发酵,因而对酒的制作十分有利。加上其他原因与历史传统,使酒具有特殊香味而誉满全球。
制酒的原料与饮酒人的习惯也有地域上的差别。一般说来,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人们多喜欢烈性白酒,而气候较暖的南方各地的人们则喜欢低度的米酒和果酒。受现代流行文化的影响,我国的饮酒习俗也开始变化,啤酒已是城乡居民的重要饮料,受到欢迎。
2.食土现象 在饮食中,还有一种独特的现象,就是食土。在美国,黑人中就有这种现象。这也是由于从非洲带来的一种民间文化的一部分。经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在密西西比州的荷尔木斯(Holmes)食土的只限于黑人怀孕的妇女和5岁以下的黑人儿童。经调查,在该县黑人孕妇食土的占28%,而白人孕妇中食土的只占7%。她们都食用从高处挖来的粘土,颗粒细,无砂粒,颜色灰白,味酸性。先将土放在平底锅上加热几小时,焙干前加少量盐与醋,然后,供孕妇每天食用,摄取量约每天50克。在非洲的黑人生活地区,食土是一种广泛的民间习俗,尤其是西非地区,这里恰好也是美国黑人的主要故乡。有人认为这与治疗某些寄生虫病有关,也有人认为粘土可能为怀孕和快生孩子的妇女提供某种营养物。看来,这种习俗源远流长,至少是一种被保留下来的过去的民间文化现象。
本文标题:文化生态学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wendao/7519.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wendao/7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