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观,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从本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理学领域,行为观逐渐被认知观取代,许多学习心理学家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观 在吸取不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基于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
新性的基本特点,可以对研究性学习理论作如下简要的描述:
(1) 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学习过程。
(2) 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3) 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4) 研究性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
(5) 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及主体性,注重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学习心理学家在提出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同时,也探索了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这些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映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布鲁纳于 1961 年发表了《发现的行为》一文,并在以后的著作里进一步发展发现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现已形成了一种发现式教学方法群,并不断发展,不断包容新的方法。 如体验学习教学法,积极学习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个案研究法,紧急情况研究法,智力激励法,主题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均主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不仅重视学生心智技能获得发展,而且也促使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奥苏贝尔用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巧妙地综合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接受。 他认为,学习模式中既包括发现模式,也包括接受模式,但即使在接受模式中,学生需要将教师组织设计和系统呈现的定论性科学知识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之中,是一个积极探索转化和研究过程。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际上与研究性学习观是相一致的。
2 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是由皮亚杰( Piaget )的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可用图式( Scheme )来表示,图式具有整体性,同时图式也可以发展,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实现与环境的平衡,导致个人内部图式的变化。这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构( Construction )的过程,建构的观点提出,使结构主义发展成建构主义,这样,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了一个动态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其中同化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量的补充,是把环境因素纳入的认知结构;顺应则是认知结构质的变化,是对认知结构的调整以利于接受新的环境信息。在建构过程中,新的认知冲突出现后,同化和顺应实现对认知冲突的解决,实现新的平衡,从而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重心在于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则积极地搜索旧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的心态,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在顺应过程,学生特别需要借助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应用阶段里学生通过变式的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重视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重视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情景的创设,重视知识结构的更新,因而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标题: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ansuo/22042.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ansuo/22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