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世界自然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世界自然地理 > 北美洲的地域分异特征和自然地理区(2)

北美洲的地域分异特征和自然地理区(2)

时间:2014-08-17 10:18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二、自然地理区

北美洲地理环境分异的上述特点,是自然地理区划的基础。据此,可以把北美洲划分为四大地区,即极地岛屿区、东部区、科迪勒拉区和中美区。在四大地区内部,按构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表现的综合特征即相对一致性作进一步的区划。

(一)极地岛屿地区

本区居北美洲最北部,包括格陵兰岛和北极岛群两个自然地理区。严寒的气候、贫乏的有机界和现代大陆冰川的发育,构成这两个区域鲜明的个性。它们的差异在于格陵兰岛以冰原为主,北极岛群以苔原为主。

1.格陵兰岛 本区位于北美洲东北面、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面积广达217.56×104km2,为地球上最大的岛屿。全岛4/5面积在北极圈内,这是本区具有严酷自然条件的基本因素。

格陵兰岛3/4以上的地面覆盖着巨厚的冰层。冰层平均厚度为1600m,最大厚度可达3400m,大部分冰面的海拔高度在2000m以上。大陆冰川边缘或笔直地断裂,形成陡削的冰崖;或倾泻入海,成为漂浮在北大西洋上冰山的源地,冰山向南可达40°N。格陵兰现代冰川是第四纪冰川的遗留,也与现代高纬严寒的气候条件有关。

冰盖下陆地的构造基础大部分都属地盾,长期经受外力侵蚀,曾一度准平原化,第三纪又发生大面积上升,但中部下陷,所以在地形上表现为一个向中部低倾的高原。前寒武纪基底在北部和南部出露,形成高大的结晶岩山体,中部覆有玄武岩熔岩层,这是在第三纪伴随上升和断裂活动时喷发的。格陵兰岛的东缘和北缘属古生代褶皱带,有些地段褶皱山拔立于冰原之上,形成所谓冰原岛峰,山地受冰川侵蚀具有尖削的阿尔卑斯型外貌。海岸非常曲折,多峡湾,特别是在西南岸和东岸。

气候极度寒冷。全年气温一般都在0℃以下,中部地区1月均温低至-53℃,甚至7月也达-28℃,降水以雪为主,年平均降水量200mm左右。在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因受暖流影响,冬季气旋活跃,气候比较温湿,夏季气温可上升至10℃,有1000mm的年降水量。格陵兰冰川南缘到达60°N,成为地球上大陆冰川的最南部分,这与格陵兰南部降水较多有很大关系。

格陵兰岛边缘有一条没有冰盖的狭窄地带,称为无冰区。最大的无冰区在东北部,宽达300km,沿海有寒流经过,气候干寒,多凛冽的风暴,形成一片极地荒漠,有“北极撒哈拉”之称;局部地区为极地苔原。西南部无冰区宽度约190km,苔原植物比较丰富,在免受强风的地区发育了森林苔原,生长着高约2—3m的桦、桤以及桧和欧洲越桔等灌丛,还常见鲜绿的草甸。

2.北极岛群 本区分布于格陵兰岛以西、靠近北美大陆的海域中,由巴芬岛、维多利亚岛、埃尔斯米尔岛、班克斯岛、德文岛、萨默塞特岛、梅尔维尔岛、威尔士岛、阿克塞尔黑伯格岛等较大的岛屿和其间的无数小岛组成。除巴芬岛外,均位于北极圈内,主要属极地苔原带。

北极岛群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在构造上与大陆有紧密的联系。按构造、地形特征,北极岛群可分为三部分:(1)巴芬岛的东部和南部、德文岛的东部和埃尔斯米尔岛东南部,构造上为加拿大地盾的延续,古老的结晶岩基底构成海拔1500—2000m的山原;(2)埃尔斯米尔岛的北部和阿克塞尔黑伯格岛,构造上为格陵兰北缘古生代褶皱带的延续,下古生代沉积岩构成褶皱山地;(3)巴芬岛和德文岛以西的岛群地区,构造上与大陆中部地台一致,覆有平展的后期沉积,形成起伏不大的高原。贯穿于各岛间的海峡深度不大,它们实际上是过去切割大陆的河谷,岛群与大陆分离是在最近地质时期发生的,特别是第四纪冰期后海水入侵,大陆的这一部分才被分割为大小不等的岛群,原来的河谷成为海峡。

气候严寒,大陆性显著。1月均温在-32℃以下,但在短促的夏季,气温可升至0—10℃;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以夏雨为主,东部因受巴芬湾气旋活动的影响,降水稍多。现代冰川的发育不如格陵兰岛,不仅分布范围有限,在形态上又以粒雪原和山谷冰川为特点,主要见于埃尔斯米尔岛、阿克塞尔黑伯格岛、德文岛、巴芬岛等的局部地区。由于气温低、蒸发强,相对湿度很大,加以地下有永冻层存在,造成夏季雨水和冰雪融水向下排泄很困难,沼泽分布很广。占优势的自然景观为无林苔原,在排水不良的地方,只生长苔藓、地衣和芦苇;在排水、避风条件较好的地方,除苔藓、地衣外,还生长着粗草以及矮小的柳、桦、赤杨等。植物一般具有适应干寒、强风、存在永冻层等不利条件的生态特征,如短茎、硬叶,根系向横向发展,多年生短生。在上述气候、植被条件下,发育了冰沼土,往往有厚层泥炭的堆积。

(二)东部地区

落基山以东,跨越从亚寒带到亚热带广大地区,如前所述,纬向地带性因素在地理环境分异中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分属地盾、地台和古生代褶皱带等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具有南北纵列的地形结构,哈得孙湾和墨西哥湾的相对接近,南北气团交替的畅行无阻,太平洋影响的局限性,这些非纬向地带性因素对于地理环境的分异也产生重要影响,在有些地区甚至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如在内陆大平原地带,生物气候条件出现东西更替的规律。因此,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区划,在遵循纬向地带性规律的主导原则前提下,还必须考虑其发生上的一致性、地形单元的完整性及其对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这样,在同一纬度的生物气候带内,往往可包括具有不同构造、地形单元的区域;在同一构造、地形单元的区域内,则出现不同生物气候地带性类型。据此,东部地区大致划分为如下七个区域。

1.苔原带沿海平原区 本区延伸于从阿拉斯加到拉布拉多的大陆北部边缘,为一宽约几十公里到一、二百公里的沿海平原地带。其中中段和东段,在加拿大地盾的结晶岩基底之上,覆有冰后期海侵时的海相沉积;西段为马更些河流域和三角洲、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积之上,覆有河流冲积物。海拔高度一般在200m以下。本区在气候和自然景观方面与北极岛群相似,是苔原带的一部分,并表现了向南部针叶林带过渡的特征。1月均温-30℃左右,夏季气温一般不超过10℃,年降水量200—300mm。平坦的地形、永冻层和不透水岩层接近地表,妨碍了径流的发展,导致地面排水不良,沼泽分布很广。主要植被类型是湖沼苔原,或杂有黑云杉、桦、桤等木本植物的森林苔原,在马更些河河谷地带,木本植物的分布更深入北部。

2.北中部针叶林区 本区包括哈得孙湾以西和以南广大地区,以及拉布拉多半岛大部分,东濒大西洋,西接落基山麓,北接苔原,南邻大湖区-圣劳伦斯谷地。

加拿大地盾是本区的构造基础,前寒武纪结晶岩层广泛出露,在长期外力侵蚀下,已准平原化,除加拿大湖带以西表现为阶梯状平原外,湖带以东基本为一个波状起伏、向哈得孙湾缓倾的低高原,海拔不足500m,其上点缀着由抗蚀力较强的硬岩层所构成的残丘或蚀余山。第四纪大陆冰川给予本区自然面貌以深刻的影响,地面深受冰川磨蚀,基岩裸露,擦痕满布,冰砾石、羊背石成群,在拉布拉多半岛山地还有规模颇大的冰槽谷,冰碛地貌主要见于南缘和西缘地带。反映在水文网上,突出表现为水系发育的不成熟性,河流缺乏明确的系统,流路奇特,河道中多瀑布急流,湖泊串连如珠,甚至河湖不分。由大熊湖、大奴湖、阿萨巴斯卡湖、温尼泊湖等组成的大湖带,也基本上是冰蚀作用的产物,它们是在冰期前的构造谷地或河谷的基础上,经冰川挖蚀作用而成的,湖泊的岸线奇特,湖中多岛,具有冰碛堤。本区植被和土壤的发育也与第四纪冰川密切联系,因为冰期前的植被、土壤均遭毁灭,现代植被、土壤是冰川北退后,在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逐步发育起来的。

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季干冷,夏季温湿,大陆性显著,大陆性程度由南向北、由东南向西北增加。北部和西北部纬度较高,并居内陆位置,1月均温在-26℃以下,7月不超过14℃,年平均降水量250—500mm;南部和东南部纬度较低,距大西洋较近,并有五大湖水体调节,1月均温约-12℃左右,7月可达18℃,年降水量约500—1000mm。占优势的植被-土壤类型为针叶林-灰化土。黑云杉是最主要的树种,常形成纯林;其次为白云杉、树脂冷杉、美洲杨、邦克斯松等,林中还生长着灌木和草本植物。沼泽分布很广,发育以黑松为主的沼泽林;在西部,因降水减少,沼泽较少见。北部森林渐稀,过渡到森林苔原。在拉布拉多半岛东岸,还分布着苔原。

总之,本区在发生上具有一致性,即地形发育的古老的地质构造基础,在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和第四纪冰川作用的主导影响下,通过各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自然景观又普遍体现了幼龄性,两者构成了作为一个自然地理区域的综合特征。从北美大陆全局来看,本区面积最广,在体现大陆总体特征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3.大湖区和圣劳伦斯谷地 指五大湖附近地区,并向东伸展,包括圣劳伦斯谷地。本区不论在构造、地形、气候乃至自然景观上,综合地体现着过渡性。

就构造基础而言,本区处于加拿大地盾的南缘,但大部分地区已属中部地台的一部分,在前寒武纪基底上覆有上古生代沉积岩。对于北美洲东部37°N以北曾遭大陆冰川覆盖的地区来说,本区适处于冰蚀地貌与冰碛地貌的交接地带,体现了地貌类型上的过渡性。五大湖基本上是冰蚀作用的产物,今日湖盆之所在都是代表岩性软弱的部分,在冰期前已成为河谷低地,冰川由北南侵时,颇有居高临下之势,而谷地内又总是冰体最厚的部分,侵蚀力更强,河谷低地被加深加宽而成湖盆。庞大的淡水湖群是本区自然地理最突出之点。五大湖南缘的半环状后退边碛以及冰水沉积平原,则是冰川堆积作用的产物,冰碛物的来源多由冰川挖掘湖盆所提供。圣劳伦斯谷地也是一个冰碛平原,地势低缓。因冰期后又遭海侵,故其上覆有海相沉积。

本区南北介于42°—48°N之间,兼具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湿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并以后者为主;同时五大湖水体的存在和处于气旋行径的位置,对气候有很大影响,表现了湿润性和季节变化相对较小的特点。冬季寒冷,1月均温约-4℃—-16℃;夏季温凉,7月20℃左右。年降水量约1000mm,季节分配相当均匀。水热条件大致由北向南依纬度而变异。本区典型的植被-土壤为混交林-灰棕壤,体现了由针叶林-灰化土带向阔叶林-棕壤带更替的过渡性。北部以针叶树种占优势,由球果松、雪松、落叶松、云杉、树脂冷杉等组成,往南阔叶树种渐多,有糖槭、山毛榉、胡桃、黑栗、红栎、白栎等。在冰水沉积地区,如湖积平原一带,排水不良,发育沼泽性土壤,生长着榆、梣、黄桦、刺叶栗等。
  本文标题:北美洲的地域分异特征和自然地理区(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shizi/773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shizi/7734.html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
欢迎你对北美洲的地域分异特征和自然地理区(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北美洲的地域分异特征和自然地理区(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