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农业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农业概论 > 我国农业区划

我国农业区划

时间:2010-01-29 03:4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二节 中国农业区划

  农业区划是对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的方法。它是实现农业的合理布局和制定农业规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是用严格的科学态度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一、农业区划的基本理论

农业区划的基础理论包括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农业生态经济理论等,其中主要的是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1.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动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离不开气候、土地、水等自然条件。这些自然条件或自然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结构在时间、空间的分布上是不一样的,这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而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这一规律称之为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其中尤以影响农业生产最大的气候条件如热量、水分的地域分异规律最显著。

根据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可将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分为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两类。

地带性差异主要表现为热量、水分等自然条件大致沿纬度或经度的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即纬向地带性差异和经向地带性差异。所谓纬向地带性差异,是指由于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所引起的热量基本上沿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中国从南向北沿纬度方向,积温越来越少,依次分为赤道带、中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这种热量分布的地带性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形成动植物种类、生长期、栽培和饲养方式、耕作方法与熟制、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等的地域差异。经向地带性差异是指由于陆地离海的远近以及由此产生的海陆相互作用,导致出现降水量由东到西沿经度方向递变的规律。中国大陆从东南到西北,降水量逐渐降低,根据干燥度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四个区。水分条件的经向地带差异规律是引起动植物种类、灌溉方式、耕作方法与种植制度、生产力等有地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最终影响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区间差异。

非地带性规律又称垂直性差异,表现为: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引起热量和水分的数量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海拔越高,热量越少,气温越低,而雨量先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到了一定高度之后,又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热量与水分的垂直性差异是形成土地立体利用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域分异的存在与作用是农业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农业区划的一个重要的客观依据。

2.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有产业上的分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但是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社会劳动分工都必须立足于特定的地区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的立论基础是比较利益原理即比较成本学说。这一理论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原则在地域分工上的运用。通过地区专业化,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使各种农产品安排到生产条件最适宜和较适宜的地区,以最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通过地区间的农产品商品交换满足市场的总需求。

3.农业生态经济理论

农业区划的对象是区域,而区域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理论与原则要求是指认识区域的特征和规律,必须要有整体观念,按照系统论的要求,了解并掌握区域内多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同作用的关系,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本文标题:我国农业区划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nongye/1158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nongye/11585.html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我国农业区划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农业区划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