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农业概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农业概论 > 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

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

时间:2010-01-29 03:45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第三节 中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

一、东北区

该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北部、东部与俄罗斯、朝鲜为邻,南临黄海、渤海,西至内蒙古高原。土地总面积为95.8×104km2,人口为10004.4万,人口密度为104.4人/km2。该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有富饶的森林与矿产,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1.农业资源特点

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低温冷害频率高;水资源较丰富,但春旱、洪涝威胁大。大兴安岭北端位于寒温带,年均温小于-4℃,极端低温在-45℃以下,土壤有冻土层,无霜期小于90天,限制了农作物种植和天然放牧;本区大部分位于中温带,夏季温和湿润,冬季寒冷漫长,有效积温偏少(年≥10℃积温1700~3500℃),只宜种植春小麦、大豆和早中熟的玉米、水稻以及甜菜、胡麻,一年一熟;南部辽东半岛处于暖温带,年≥10℃积温3900~4600℃,无霜期120~150天,可种植冬小麦,二年三熟。本区降水地区差异大,东部降水山区在1000mm以上,平原为500~750mm,属半湿润、湿润区,西部属半干旱区,年降水只有350mm左右。平原农区降水能满足春小麦需要,但春旱较严重,影响玉米播种及幼苗生长。东部山区降水多,变率大,加之平原地区地势低洼,黑土持水力强、透水性差、排水不畅,洪涝灾害较严重。

土地资源丰富,农林牧用地量大质优。本区分布着松嫩、三江、辽河中下游三大平原,地面起伏平缓,土壤以黑土、黑钙土、暗草甸土为主,表层有机质含量达3%~5%,自然肥力高。本区耕地1668.3×104hm2,实有2135.5×104hm2,占全国耕地的15.9%,且质量高,一等地占65.1%。由于人口密度较小,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居各区之首。宜农荒地800×104hm2,是荒地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山区面积占52%,广布材质优良的以红松、落叶松为主的天然林,森林覆盖率达37.3%,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本区西部和东部的三江平原有天然草地1369.9×104hm2,且大部分是以优质牧草为主的草甸草场。

工业、交通发达,农村人口比例低,劳动生产率高。本区工业基础好,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13%,交通也较发达,其铁路密度全国最大。1990年农村人口占51.3%,农业劳动力又占农村人口的37.8%,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全国最低,因而农业经营规模大,每一个农业劳动力经营耕地实有数为1.4hm2,加之国营农场多,所以农业劳动生产率高。

2.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及发展方向

本区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粮食、大豆、甜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其粮食除保证本区城市、工矿区的粮食供应外,每年净调出300×104t左右,大豆产量高、质量好,是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之一,甜菜、亚麻、柞蚕茧产量也居各区之首。但大部分地区受热量限制,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为98.6%。粮食单产南北差异大,属旱作雨养农业,且旱、涝、低温冷害频率高,生产不稳定。本区西部草原质量虽好,但面积较小,而三江草场多为沼泽化草场,难以放牧,目前畜牧业以舍饲为主,发展相对缓慢,但以优势的种植业为基础的农区饲养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本区林业地位重要,但多年来采伐量大于生产量,造成森林资源衰退。

今后农业发展应加大肥料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积极扩大旱灌和水田面积,改资源型的粗放农业为集约农业,并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推行适用配套技术,减轻旱、涝、低温冷害威胁,进一步提高商品粮的产出能力,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适度开荒。针对农业经营单一的状况,在抓好优势粮食作物生产同时,抓好甜菜、亚麻等经济作物及蔬菜、果品生产;在抓好奶牛与生猪生产的同时,发展家禽与草食性家畜的饲养;并加强对森林的培育、保护。本区区域差异较大,针对不同区域,开发重点不一样。松嫩平原,应进行深度开发,巩固与提高其农业基地的地位;三江平原,应抓好流域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并有计划开垦荒地;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应做好森林资源的培育与保护工作。

二、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位于中国北部,北至中俄、中蒙国境线,南至长城沿线与黄土高原、黄淮海区接壤,西至乌兰察布盟、包头、盐池,东接东北区。总面积为81×104km2,人口为3721.2万,人口密度为45.8人/km2。该区草原辽阔,是中国的重要牧区。

1.农业资源特点

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处于湿润的森林地带与干旱的荒漠地带之间,半干旱草原占绝对优势,自然条件从东南向西北呈带状更替。本区气候温和,年均温-2~6℃,年≥10℃积温2000~3000℃,无霜期100~150天,大部分地区只能满足一年一熟喜凉作物生长,东南部可发展喜温作物(玉米、高粱、谷子)。降水偏少,且集中于七八月份,春季干旱少雨,多大风,春旱严重。大部分地区属旱作农业不稳定区;锡林浩特—温都尔庙—包头—乌兰镇—盐池以西以北无农业;东南部边缘有小部分属旱作较稳定地区。全区水资源贫乏且地区分布不均,不少地区为无流区,只有西南土默川平原西部得黄河水灌溉。东部大兴安岭东麓、西辽河流域、呼伦贝尔草原径流占全区的80%,其余广大地区只占20%。

草原辽阔,类型多样,以温带草原为主,从东到西为草甸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南部为暖温型草原与森林草原。天然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3.0%,占全国草地的16.2%,次于青藏高原和甘新区,但草地质量最佳,适合畜牧业发展。东部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与科尔沁草原产草量在3000kg/hm2左右,是中国最优良的草原,西部乌兰察布草原产草量较低但质量较佳,最适于养羊。产草量季节差异大,冬春草场严重不足,且畜牧业保持传统的游牧或定居游牧的“靠天养畜”方式,长期摆脱不了“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多灾低产局面。耕地比重小,全区耕地约为731.7×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1%,且大部分耕地质量较差,二、三等耕地占80%。但由于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达0.2hm2。林地稀少,比重为7.9%。

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地区,春季干燥、少雨、多大风,加之土质沙性大,成为土地沙漠化强烈的自然基础。由于人口激增、滥垦、滥牧、滥樵十分严重,这些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更加剧了土地沙漠化。这就使得本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

本区地广人稀,偏远闭塞,人口文化素质低,农牧区经济不发达,但能源资源丰富,有东胜、准格尔、神麻等煤炭基地,毛乌素南缘为全国最大整装天然气田,呼伦贝尔草原也是东北地区的煤炭基地。

2.农业生产特征与发展方向

本区以牧为主,半农半牧,农牧交错。畜牧业以传统放牧方式为主,草场建设差,超载放牧,造成草场退化,生产能力低。种植业既存在不利的自然因素,又采取广种薄收方式,加之基本农田建设差,掠夺性经营造成肥力下降,这都使得农业生产水平低,单产仅为2326.5kg/hm2(1990年)。虽然人均耕地数量居各区之首,而人均粮食却低于全国平均。另外,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商品经济不发达。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坚持以牧为主,强化农牧结合,加强草原建设,巩固提高具有全国性意义的畜牧业的地位、作用;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变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缓解农牧争地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扩大植被覆盖,加速沙漠化土地的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本文标题: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nongye/1158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nongye/11584.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我国综合农业区概述与区域发展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