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经济地理学导论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经济地理学导论 > 区域开发(2)

区域开发(2)

时间:2011-02-07 14:14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一般而言,主导产业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性:

第一,阶段性。从许多国家工业化进程来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曾出现过一批影响全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显著地位的产业部门。以日本为例,60年代之后,曾先后出现三组主导产业:①电力工业(以火力发电为主);②石油、化工、钢铁、造船业;③机械、汽车、家用电器。可见主导产业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定时期的主导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将会逐步消失,这就不可避免地为新的主导产业所代替。

第二,区域性。各国在确定主导产业时,主要考虑本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潜力,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以及在国际、国内劳动地域分工中所处的地位。由于各国、各地的情况不同,主导产业不可能是一致的,往往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第三,关联性。主导产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发展具有很强的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对某些向本部门提供生产资料、能源物资的部门及相关产业部门产生“牵拉作用”;而对于利用主导产业作为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又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部门又有相互需求及相互诱导和渗透的作用。

对我国的主导产业的研究,主要是根据以上主导产业特性,参照国际上通用的指标,并结合实践经验,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相应地选择以下指标:①净产值率:即用净产值与总产值之比,体现某些部门新创造价值所得比例。它可以反映该部门经济效益高低;②技术进步贡献率:指技术进步在总产值增长中的贡献大小或比重。主导产业中技术进步因素在总产值增长中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其它产业;③前后向连锁度:是反映联动效应的指标,是指该行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所带动起来的增量。前向连锁度是该行业增加单位产品,拉动为其直接或间接提供生产资料等有关部门所增加的总产出。后向连锁度是指该行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引起直接或间接使用该行业产品的部门所新增加的总产出。前、后向连锁度表示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④出口依存度:是反映出口创汇的指标,是指该行业对外出口额占总产出的比重。比重愈高,表明其对外依存度愈大。

根据各产业部门的上述指标数值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构造综合指标来反映产业之间的总体差异,排列各产业的发展序列。然后,再结合对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条件和特点的定性分析,修正产业发展序列,最终筛选出符合地区实际的主导产业和相关的基础产业。以上海为例,90年代其主导产业应该是轿车制造、电气机械制造(含电站设备、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微电子及电子计算机)、精密机械制造(含精密仪器仪表、精密机床及高效锻压设备、精密医疗器械、摄影器材等)、精细化工(含医药化工、日用化工、新型化工材料)和成衣服务等五大行业;相应地发展电力、石油化工和钢铁三大基础行业。

三、空间结构合理化问题

空间结构合理化,是区域开发的又一主要内容。就全国来说,首先要解决地区间的平衡与不平衡问题;就某一地区而言,空间结构合理化实际上就是产业布局演化规律在地区性国土开发中的具体运用。过去,我国空间结构与产业布局的研究基本上是属于静态的,加上对企业行为和决策行为缺乏分析,因而有些脱离实际。近年来,学术部门与政府有关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基本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定性与定量结合,并开始将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切实联系起来,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如何对地域结构研究再深入一步,也就是如何将结点开发转向轴线开发,再由轴线开发转向网络系统开发,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并在不同类型区域反复实践。

一般而言,在一些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缺乏足以带动全区发展的经济中心。例如我国的西藏、青海地区、城市功能主要是作为行政中心。在这类地区,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应将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到一、两个城市中去,实行重点开发,以便发挥其增长极的作用。

尽管利用增长极模式开发落后地区亦有不尽如意的方面,但从全面分析,成功的实例还比较多。例如意大利、法国、苏格兰、爱尔兰、比利时等国均取得显著成就,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经过一个阶段的结点开发以后,将会形成中等发达地区,有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交通运输也有进一步发展,工业、人口及中小城镇开始以某一中心城市为极核,沿交通路线向外延展。要促使这类地区进一步发展,关键在于选好重点开发轴线。一方面沿重点开发轴线配置一些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对轴线上的原有增长极(中心城市)进行技术改造,使其逐步形成产业密集带。以上海经济区(沪、苏、浙、皖)为例,根据全国“T”字型总体布局要求,再结合本区的发展条件和已有基础,其产业布局在地域结构方面的总体设想是:以沿路、沿江、沿海三条轴线为基本走向展开,充分利用现有大中城市的产业实力和区域基础设施,以调整、改造、提高为重点,逐步形成以上海为轴心,沿路、沿江、沿海呈放射状向外延伸的产业密集带。

在经济发达地区,一般采用网络型开发模式。这类地区多由若干城镇组成,物质技术基础雄厚,交通通讯发达,经济地位显著。如我国的上海及苏锡常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辽宁中南部地区,法国的大巴黎地区,日本的东京都地区等。这类地区的显著特点是以特大城市或大城市群为核心,区域开发历史较早,产业布局密集。现阶段的区域开发,一方面是对老区进行改造整治,另一方面规划建设新区,两者是相互联系,协调配合的。例如,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和中心城浦西部分的疏解改造就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当然,新区开发一般也应采取点轴开发模式,而不是分散建设、全面铺开。

当前上海地区产业布局已经趋向网络型的布局模式,总体结构是由中心城沿交通干线向南北两翼延展,重点建设现有工业区及浦东新区,有计划地建设杭州湾北岸滨海工业带和长江口南岸滨江工业区,使上海的地域结构在总体上形成以中心城(含浦东沿江部分)为核心,以南北工业走廊为重点轴线,再由发达的水陆交通将市郊的嘉定、安亭、松江、闵行、金山卫、南桥、莘庄等卫星城镇和工业区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型地域结构。

在经济发达地区之所以采取网络型布局模式,既是客观需要,又有这种可能条件。所谓客观需要,主要是由于生产力过度集中而导致一系列“膨胀病”,造成能源、电力短缺,用地用水困难,环境质量下降,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成本增加,从而使由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步丧失,城市建设和企业自身发展都要求向周围地区扩散。同时,也只有在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具备社会信息化、产业结构高科技化、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条件,才有可能在区域扩散力的作用下向平衡化方向发展,最后使整个区域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区域,网络型地域结构也就水到渠成。

四、区域发展政策问题

区域发展政策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区域产业政策、区域组织政策和区域调控政策。区域产业政策是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区域组织政策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证;区域调控政策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手段。它们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推动着地区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

(一)区域产业政策

区域产业政策就是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变阶段客观判断和区域发展条件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所确定的区域产业发展对策。它包括产业倾斜序列,主导产业,基础产业,相关产业的选择以及各产业的发展设想等。其中,合理选择主导产业是制定区域产业政策的核心和关键。从更大的地区范围来看,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实质上是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工问题,而支配区域分工的利益机制是地区的比较利益,因此对地区主导产业的确定也就转化为对该地区比较优势的客观认识和综合估价。
  本文标题:区域开发(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ao/24475.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ao/24475.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经济地理学导论:区域开发(9)
欢迎你对区域开发(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区域开发(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