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结语——启示与展望
一、历史的启示
回顾国内外经济地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从中可给人们提供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第一,科学的发展取决于生产与社会的需要,密切结合经济建设是经济地理学的生命力之所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能够生活下去,须对其生活的地区有一定的认识;其后,随着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人们由不断迁居逐渐在一定地区定居,需要更加熟悉和了解自己居住地的周围环境,于是便萌发、产生了最初的经济地理知识。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又因为实践的要求,记述地理逐渐发展,直到资本主义萌芽、上升时期,出现了记述地理的黄金时代。随后,仍是由于生产力迅速发展,商品、原料市场的扩展、航海、贸易事业的勃兴,再加上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单纯的记述不敷客观需要,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才从资料积累进入到分析整理资料,即由单纯的认识进入到解释,探讨生产分布的原因。只有这时,经济地理才作为一门近代科学进入科学行列。在近代以至当代,无论是经济地理学综合研究水平的提高,或是它各个分支学科的形成、发展,也仍然是与现实经济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密不可分的。同其他学科一样,经济地理学的生命力,在于接触、参加经济建设实践,从实践探求研究课题,又到实践中去解决课题;从经济建设汲取营养,通过经济建设实践又推动学科的发展。我国建国以来的实践也足以证明:经济地理学若与经济建设实践的关系处理得好,就能获得发展、提高;若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丧失生命力。
第二,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尤其要重视理论研究。经济建设实践固然是经济地理学的源泉,但它毕竟只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必要的客观条件:参加了经济建设的实践,并不就等于提高了学科水平,实现学科的前进,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总的说来,目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相比,仍较落后。究其原因,除了由于经济地理学本身有其特殊性,其发展须借助于其他相邻科学的发展,以及因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地理学还深受唯心主义和其他资产阶级偏见影响外,理论研究的薄弱实为一重要原因。在国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中,经济地理工作者很注重参与解决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应用性很强;但往往对于所解决问题的机理不甚明了,也就是说没有把实践中的感受与经验,上升到理论去认识,这势必不利于以科学理论去指导科学实践,限制了解决问题水平的提高。1958年前,中国经济地理学界重视学习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理论,这在当时是对的;但参加实践少,因而未能结合中国实际,去对前苏联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作出自己的科学判断,犯了囫囵吞枣的毛病。今后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应进一步广泛投身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理论研究,以促进学科的发展。
第三,要把学习外国与本国独创结合起来。科学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国外,尤其象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尽管限于据以指导的哲学观点等问题,难免夹杂有一些糟粕,须得加以扬弃。但是,象美国、原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它们经济发展能以达到今天这样发达的水平,产业布局上能出现那样多的新经验,原因之一必是多年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启发,逐步探索、认识到了产业布局的若干客观规律,从而形成不少值得重视的独创的理论见解。所以,必须进一步打破“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充分关注国外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动向,有选择地引进国外经济地理学中颇值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当然,与此同时,亦须把学习、研究外国,同本国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第四,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开展“百家争鸣”。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人们据以指导其研究工作的哲学观点不同,在经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学派,出现不同意见的探讨与争论,是正常现象。任何科学真理都是在与种种偏见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只有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认真开展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求得学科理论水平的提高。十月革命后,前苏联在经济地理学界开展的“区域学派”和“部门统计学派”(后来又有“经济学派”)之间的争论,逐步战胜谬误,提高了理论认识,从而推动了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发展。不过,在这一争论过程中也曾产生过用政府决议来干预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的现象,导致某些消极后果,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第五,作为近代科学的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表明,它主要是由三条源流汇集而成,即商业地理学或财政统计学、地理学中的人文和区域地理学,以及经济学中的区位论。而贯串其发展全过程,又足以体现其科学继承性的,是很明显地形成了一个思想和两个研究侧面,即: ①人地关系的思想;②生产分布研究;③地域研究。其中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关系,乃是它贯串始终的一个重要思想。尽管在各个发展阶段,这个重要思想所体现的内容、广度、深度或有不同,但始终被普遍运用于两个研究侧面。离开这个重要思想,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就失去了它的地理特色。生产分布这个侧面也由来已久,因为社会物质生产总是同具体地域结合在一起的。生产分布乃是社会物质生产所固有的现象;对生产分布及其规律、特点的探索与认识,则是人们长期以来生产实践的迫切需要。这样,生产分布研究就必然地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至于地域研究,则是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体系组成部分之一所固有的重要手段,其必要性乃由生产分布及其诸条件所具有的强烈地域性所决定。所以,重视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体系、经济区、经济区划、具体国家与地区及城市,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传统侧面。
二、发展趋向展望
从上述对于经济地理学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其萌芽和渊源而言,确是一个十分古老的知识领域。而到了近代,特别是进入现代以来,其演变又是何等地迅速!经济地理学目前在世界多数国家中,已成为地理科学体系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综观共发展趋向,大抵可展望如下:
第一,区域综合研究将进一步得到重视。经济地理学处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之中,它总是在分与合、多元化与一元化、离心与向心等对立统一的矛盾斗争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学科体系的。
一方面,随着它研究领域的扩大,一系列分支学科陆续产生,经济地理的分支学科明显地增加了。这些分支学科大多趋向于狭窄的专业化,在联系实际、理论发展及定量分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深化、提高。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10多年来,在各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中,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愈益加剧,人口、资源、环境等世界性问题愈趋激化,国与国之间的劳动地域分工与国际交换空前发展,落后地区的滞后同发达地区经济急剧膨胀之间的差异愈趋悬殊……所有这些,都向人们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有很强综合性的区域问题。过于狭窄的专业和各个分支学科对此显得无能为力,因而迫切需要展开区域的综合研究,地区综合开发(或发展)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热点。这方面的研究,从地区赋存的资源和建设条件的分析入手,探讨优化区域人地关系系统的具体建议,为因地制宜提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此类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要求,要比一般区域地理大大发展一步。它所研究的区域,与过去概念与内容上的区域已有很大不同,人与地理环境间的系统和结构是其研究的侧重点,要对区域内自然、社会经济的空间要素进行相关分析,从而对定向改造利用区域自然环境、调整社会经济要素的地域体系作出科学论断。这种区域综合研究中的区域分析,并非以往的资料堆砌和形态描述,而要运用系统论原理阐明综合观点,以系统论的方法,计算、处理大量区域数据,说明各个空间要素间的相关与反馈关系,据以确定能反映系统动态进程的参数和变数,从而将有力地加强区域综合研究的理论性和科学性。
在区域综合研究的中心或重点的选择上,直到80年代初,区域发展研究还主要是以资源利用为中心,重点目标地区大多是不发达地区。8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灾害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一国之内较发达地区的减灾在重要经济、社会意义的重要性。于是区域发展的综合研究便有转移到以减灾为重点的轨道上来的趋向。1990年“国际减灾十年规划”的提出,中国莱州湾 防治海水入侵课题的得到确认,都是这一趋向的反映。此外,以特定环境和空间问题为中心的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也可能成为一个主要方向。例如,在当今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下,环太平洋经济带的空间问题,即有可能诱发中国沿海城市乃至全国的开发问题。
还有,由于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正在“缩小”,在区域发展的综合研究中,还出现了越来越重视世界性宏观问题探讨的趋向。如世界人口、世界资源、世界粮食和世界环境等问题的研究等,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与此同时,全球变化问题也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已由气候变化扩展到从全世界着眼,探讨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设法度量在变化过程中的人地关系。
再有,就是山区和海岸带等特殊类型区开发问题的综合研究。山区在中国占了很大面积,而且蕴藏有丰富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在山区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突破,中国经济必将会获得新的支持。中国的海岸带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区位条件优越,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将在环太平洋经济带的形成、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海岸带地区对全球变化问题尤其敏感,减灾的经济意义巨大,无疑将成为一个被重点研究的特殊环境类型区。
第二,应用方向将进一步得到加强。早在本世纪前半期,经济地理学的应用方向就已有所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在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愈益得到注重,不少国家又致力于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地理学的应用方向遂有进一步的加强。其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单项应用,如土地利用和农业地域类型方面的研究,包括分部门、按作物或畜种为对象的土地评价和潜力分析,利用航片、卫片判读制图,结合资源保蓄,提出合理利用土地方案;划分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区,为合理布局农业提供科学依据;对此,英、美和澳大利亚等国均曾取得不少成果。又如在城市的经济地理研究方面,对城市土地利用、城市职能和规模、城市环境、城市中心和腹地、城镇体系和城市化等专题,愈益普遍、深入地作了探讨。且此类研究多与城市规划结合,更增添了它的实用价值。
再如对人口动态问题,从研究全国及局部地区人口分布及其演变同大城市地区发展的关系入手,探究区域发展对策。至于对工业和商业的经济地理研究,其实际应用取得成功的实例则更多。
在包括多方面内容的综合研究的应用方面,较为突出的是区域规划和地区性国土整治。经济地理学工作者借助区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空间类型、区际关系和区域结构等核心问题的研究,探明区域发展的合理方向,确定项目建设最有利的空间场所,谋求最低成本的产业区位,为各国政府制定区域开发决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由上述可见,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将摆脱旧的传统,转向决策、改造、预测和预报的方向,这将是本学科发展趋势的一种崭新变化。
第三,学科研究领域将不断扩大。学科间的横向交叉和汇流,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地理学也不例外。这种横向交叉和学科渗透,使经济地理学汲取了相邻学科的长处,引进了有用的理论和方法,也扩大和开拓了学科研究领域。50年代以后,由于一系列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不得不从原来局限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领域,逐步扩大到非物质生产活动领域。就对于产业布局的研究而言,原有的人地因素分析已不能适应需要,而迫切需要充分估计一些技术经济因素,尤其是人口劳动力、政策、行为心理等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就不断扩大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如探讨整个社会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消费地理和第三产业地理;为适应开展旅游活动需要而进行的旅游地理研究;为分析行为因素与经济事物及周围环境的关系而开展的行为地理研究等。此外,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大还具体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具有边缘科学特点的新学科,如自然资源地理学、感应地理学、计量地理学等。
4.研究方法将进一步革新。为了更加切实有效地解决经济建设中的具体课题,经济地理学将强调传统方法的革新和提高,从有关的自然科学、经济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引进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技术经济论证方法、数学方法、航空照片与卫星照片判读方法、电子计算机制图以及模拟方法等,并根据经济地理研究工作的要求加以改进和熟练运用,使之成为本门学科自己的方法。尤其是从数学、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引进有关方法,促使经济地理学向计量化、经济化、生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融合起来,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制订出各种不同的工作规范,以期经济地理学在实践中能有效地发挥建设性和预测性的作用。
本文标题:结语--启示与展望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jingdao/2443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jingdao/24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