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黄土高原志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黄土高原志 > 第一节 黄土高原地质构造(3)

第一节 黄土高原地质构造(3)

时间:2013-03-02 23:04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本区东北部和南部出露的刘家沟组,岩性十分相似,这说明,进入早第三纪初期,陕西黄土高原范围内的地理环境相似,区域分异不太明显。
   和尚沟组(T1h)
   本区东北部,该组出露于吴堡、府谷等地,岩性以棕红、桔红、紫红色泥岩为主,富含灰质结核,夹紫红、紫灰色粉、细砂岩及含砾砂岩。含脊椎动物、叶肢介等化石。在吴堡县宋家川—清水河剖面,该组厚111米。
   本区南部的铜川、耀县一带,该组呈条带状出露。为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紫灰、灰紫、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富含钙质结核,偶夹灰绿色泥页岩条带,含较丰富的叶肢介、介形、瓣鳃化石,该组在耀县石川河厚65米。
   和尚沟组岩性稳定,在陕西黄土高原范围内,岩性变化不大。
   (2)中统(T2)
   三叠系中统为纸坊组(T2Z)与下统之间为假整合。
   纸坊组出露于本区南部的淳化、铜川纸坊一带和本区东北部的吴堡清水河、神木窟野河、府谷河下游及哈拉寨等地。取名于铜川市纸坊镇。岩性以紫红、紫灰色为主的砂泥岩互层。下粗上细,含脊椎动物、植物、介形、瓣鳃、叶肢介等化石。脊椎动物化石多产自吴堡以北。吴堡、府谷一带岩性较粗,厚330~530米。向西南至铜川、泾河一带,岩性变细,灰绿色层增多,厚度千余米。纸坊组分两段:
   第一段:(T2Z1):以灰绿、黄绿色砂岩为主,夹紫红、紫灰色泥岩、粉砂岩和砾岩。在府谷一带常含灰质砂岩结核及铁锰质结核。厚度比较稳定,一般在250米上下。
   第二段:(T2Z2):为暗紫红、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砂质页岩,富含灰质结核结核或灰质砂岩结核。厚度变化较大,158~587米。
   在铜川剖面顶部发现有火山碎屑岩薄层。
   (3)上统(T3)
   三叠系上统为延长群(T3Yn),划分为四个组,自下而上为铜川组、胡家村组、永坪组、瓦窑堡组。
   延长群广泛分布于陕甘宁盆地。是以灰绿、黄绿色砂泥岩为主。夹油页岩、煤层及少量火山碎屑岩的陆相地层。岩性纵横变化均较大,下部及该区东北部岩性粗,长石含量高,颜色浅,砂岩常成肉红色;上部及该区西南部、南部变细,长石含量减少,颜色变深,多为灰绿及深灰绿色。横向大致以北纬38度为界,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相区。厚度由东北向西南变厚,在佳芦河、窟野河一带500~600米。子长清涧河、延河地区1341米,铜川地区1638米。各组地质特征如下:
   铜川组(T3t)
   该组相当于原T3Y1+2竹出露于铜川金锁关、宜川、佳县、神木秃尾河、窟野河等地。底部从块状中、粗粒砂岩开始,至顶部为黑、深灰绿色页岩、油页岩等。自下而上由粗变细,自成一旋回。剖面以铜川最完整,化石最丰富而命名,厚580米。向北至延河地区岩性变粗,厚447米。佳县往北,厚度显著变薄,岩性变粗变红,至窟野河剖面,厚仅百米,油页岩已不存在,黑色页岩也少见。含植物、瓣鳃、叶肢介、介形、昆虫等化石。岩性分两段。
   第一段(T3t1):以灰绿、浅红、肉红色块状中、粗粒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及少量炭质页岩。砂岩长石含量较高,麻斑构造明显,斜层理发育。
   第二段(T3t2):由细砂岩、泥岩、油页岩、炭质页岩组成,分两个“带”。下“带”:灰绿、紫红色砂质泥岩、泥岩、夹肉红、浅黄绿色块状长石砂岩。顶部有1~3米灰黑色页岩、或砂质页岩,在宜川仕望河以北至佳县间普遍存在,称为“李家畔页岩层”。上“带”:灰绿、肉红色砂岩,及灰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黑色页岩、油页岩等。顶部油页岩、黑色页岩、粉砂岩互层,称“张家滩页岩层”。在铜川地区最发育,油页岩厚二三十米。北至延河以南黑色页岩普遍存在。油页岩夹层中,及其上下层位,在本区南部普遍夹有多层薄层火山碎屑岩或含火山碎屑岩之砂泥岩。本“带”底部在佳县以北常夹“彩色粘土层”薄层,属火山碎屑岩。
  本文标题:第一节 黄土高原地质构造(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huangtu/4522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huangtu/45227.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第一节 黄土高原地质构造(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第一节 黄土高原地质构造(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