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勇者不惧。勇敢是面对危险和困难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无所畏惧的行为品质。古代,勇敢是君子的一种基本品德。所以,《论语》中孔子对勇敢进行了许多精辟的阐释。孔子不是单纯论勇敢,而是把勇敢放在与仁、义、智的关系中鉴定。在孔子看来,所谓勇敢,必须是仁、义、智、勇的结合,“仁”使勇者有一种悲悯和同情的胸怀,“智”能提升勇敢成功的希望,“义”让勇敢远离野蛮,化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因此,勇敢与美德同在:见穷困落难之人,顿生怜悯之心,关键之时出手相助,此为仁勇;伸张正义,敢为民请命,疾恶如仇,敢打抱不平,为国为民勇于献身的,叫义勇;运筹帷幄,料事如神,敢深入龙潭虎穴出奇制胜,敢辗转于群狼狡狐之间的,为智勇。勇敢需要仁德的指导,需要大义的引领,需要智慧的辅助。否则,无仁无义无智之勇只为匹夫之勇,盲目之勇,鲜能成事,不宜担当决策的首脑。
经典讲义
任者必有勇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第十四》
【译】
仁爱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仁爱。
——李泽厚
【注】
仁者心无私累,见义勇为;勇者或血气之强而已。
——朱熹《话语集注》
陆行而不避虎兕 者,猎夫之勇。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锋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顺大难而不戄(jué)者,仁者之勇也。故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不仁。”
——程树德在《论语集释》中引用晋代李充的话注释《论语》
见义勇为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第二》
“见义不为,无勇也”,义者,宜也,这个“宜”字,当“应该”讲。“见义”,见到应该做的事情,“不为”,你不做,就叫无勇。那么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啊?义,它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从哪里出来的呢?从心里边来,从什么心来?仁爱之心、恻隐之心、同情之心,因为有这种心,所以看到应该做的事就会勇敢地去做。比如你看到一个瞎子走在马路上,他前面下水道的盖子被那些收破烂的捡去卖了 —— 现在走到大街上经常能遇到这样的事,好好的下水道的盖子,突然有一天不见了,被人偷去当废铁卖了 —— 你急忙上去扶着他绕开,这就叫见义勇为。见义不为,见到瞎子要掉到坑里边了,却在旁边数数,还有三步,两步,半步,掉下去了,哈哈……这就比见义不为的性质更恶劣:不仅不为,还要在旁边幸灾乐祸。见到应该做的事情你不去做,就是你不勇敢,所之,见义勇为 —— 这个词也是从《论语》里边来的。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第十七》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因为子路好勇,所以他问这种问题,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孔子就说,君子崇尚道义,以义为标准。君子光有勇敢而没有道义的话,那就会变为强盗。他练了一身武艺,飞檐走壁,那就可以当强盗了,可以偷,可以抢。勇必须要有义来对它进行约束和限制,不然这种勇就会流于狂弊。
——李里《论语•讲义》
有勇还须有谋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欤)?”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偏爱颜渊,子路不服,受到孔子的训斥。这里,颜渊、子路,俱以字称。
“暴虎冯河”,《诗•小雅•小旻》有“不敢暴虎,不敢冯河”,“暴虎”也见于《诗•郑风•大叔于田》。传统解释,都说“暴虎”是不假兵器,空手搏虎;“冯河”是不假舟楫,徒步渡河。但裘锡圭先生考证,“暴虎”的“暴”,字本作“虣”。本象执戈搏虎,“空手”之训可能是后起,原来指不乘田车打老虎,并不是不用兵器。
这段话,又是拿颜渊和子路作对比。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即有人用我,我就干,没人用我,我就隐,谁能做到这一点,只有我和你呀。他夸颜渊有两条,但用行舍藏,主要是藏。颜渊,箪食壶饮,穷街陋巷,耐寂寞,忍贫寒,这是舍藏。用行谈不上。子路听老师夸颜渊,不服。他想,颜渊谈得上什么“用之则行”,所以故意说,“子行三军,则谁与”,即老师如果率领三军,您又和谁在一块儿?他以为,孔子会说,那还有谁呀,肯定是子路啦,我得“与子同车”,让你保护我的安全,帮我出谋划策拿主意。但孔子对他的鲁莽很不满,马上挖苦说,打虎不靠田车(此用裘说),渡河不靠舟楫,这种死了都不知道后悔的冒失鬼,我才不跟他在一块儿;如果说什么样的人才合适,那一定是临战感到非常害怕,小心翼翼,唯恐有失,打起仗来又精心策划,能够真正把仗打赢的人。
看来,孔子喜欢的是“谋”,而不是“勇”,特别是莽张飞式的匹夫之勇。子路讨了个没趣。
——李零《丧家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