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理差异的特征及成因--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结构及区位分析
【诊断报告】
1.原理不明,致使推理不到位,答案残缺不全。如不知道气候资源包括哪些要素,不明白影响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也就无从根据图示相关信息进行归纳与概括。
2.信息素养不高,面对图表看不出、读不懂导致要点不全、描述不准。
3.机械套用区位模型,死记硬背区位分析的一般模式、一般框架来应对具体问题情境、具体地理案例。如机械罗列地形、气候、技术、市场等因素,不能根据具体情景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阐释,更无法具体分析各要素间的影响与制约关系,而这往往是命题的意图所在。
4.区域认知能力薄弱。高考对区位分析的考查多与具体地理区域相结合,坚持自然、人文要素在特定区域中相互联系的考查思路。考生往往抓不住命题意图所在,不会根据区域特征对问题作出合理描述与阐释。如某区域干旱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城镇分布的影响。
【考情分析】
区位分析与评价是高考考查的高频考点,主要涉及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地域类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试题取材贴近现实,多以区域图、统计图表、示意图的形式呈现,强调信息处理及描述论证问题能力的考查。考查的主要类型有:
1.以各类统计图表为载体,考查学生对人文地理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2.以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为切入点,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突出人地相关分析方法,体现地理的综合性、整体性。
3.以具体区域为背景,考查区位因素的综合、动态、比较分析。强调以区域特征为背景,对区位因素进行描述与阐释,传达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4.设置决策情境,引入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运用区位原理与方法进行决策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