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我们相拥,爱也让我成长
作为一名刚入行不到两年的班主任,再加之自身长得比较小,我开学初曾被很多家长打趣似的问到年龄,对于此类怀疑、不信任我信心满满、言之灼灼地想用实力去摆平。但事实上,随着工作的日益繁琐,也恰恰由于这个原因,我才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短浅。身为年轻人,我确实很难理解众多家长养儿育女的苦心,更别提能像他们一样对孩子如母亲般的细心和关爱。师德在我眼中仅仅是浮于表面的课堂教学和政治教育。
直到随着学校家访工作的深入,我走进了那些每天笑得天真烂漫的孩子家中,他们的快乐感染着我,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却也打动了我。特别是我们班的亚峰同学,他父母长期离异,也就在前段时间这个本不幸福的家庭再一次遭重创,他母亲抑郁自杀。长久以来的矛盾、生活的艰辛已经让这个孩子变得玩世不恭,用俗话说——吊儿郎当,不听讲,不学习,甚至会说一些偏激得不可理喻的话去辱骂母亲。或许太长时间未和母亲生活的他,对于母爱是什么都不知晓,更别说感受到丧失至亲的痛苦。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只不过我没想到这个故事是这么的震撼人心。
家访过后,我曾认真思考过对于这个孩子,我还能做什么?他能接受我吗?他会接近我吗?师傅孙德同老师和共同分析孩子的成长环境,确定处理方法。我们始终相信越极端的孩子越渴望有一颗暖和的心去感化他,我只能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爱去温暖他。离上次家访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可喜的是我们之间的关系慢慢向好,尽管感化他的时间也许会较长,但是他不排斥我,愿意跟我在我面前平静的交流生活琐事,我就觉得很开心。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稍有收敛的行为,又开始蠢蠢欲动,而且,对待学习的态度仍然敷衍。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跟进式的家访,再一次走进他的家里,在肯定他成功转变的同时与他约法三章,共同制定适合他的个性化训练目标,并通过家校联系卡记录他的过程性表现,希望能够让这种好的表现持续一个周,一个月,乃至一个学期。每当走经教室,看到他盯住黑板时执着的眼神,我深感欣慰。
师爱与母爱在我的心中彻底发芽,我也开始温暖地对待每个孩子,用宽容的心去看待他们每一个小小的失误。负责任地说。这种经历对我以后的婚姻都会有很多的帮助,师德的真实定义已经渗透进我的价值观里。所以我说,爱不仅让我们相拥,更让我成长。
有了这种良性的互动,我开始用更加饱满的心去迎接家访月的到来,这次第一站我选择了性格活泼,成绩优异的李琛,看看这个幸福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何妙招,是否有新的发现?
放学后我们相伴去他家,一路上孩子有些紧张,加之其他孩子或多或少的打趣,这个孩子明显开始语无伦次。我在观察,默默无语。
到了孩子的家中,他母亲非常的热情,直接拉我进了李琛的卧室,看到此情此景,孩子更加羞涩。但令我意外的是,一开门,映入眼帘的是满满的玩偶,毛绒的、瓷质的、塑料的应有尽有,用密密麻麻四个字形容不为过。这个阳光大男孩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学习、入眠,我的第一个发现:我并不了解他。
后来孩子的父亲恰逢休班回家,我与他们夫妻俩一起交谈,席间母亲的话语中充满对孩子父亲的责备,十年了,长期出差,孩子扔给了自己。我脑中一个激灵:怪不得孩子喜欢这些?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临走,孩子送我送到老远。这次家访很快乐,也让我更深层次认识了李琛。每一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这句话又回到了我的脑海。怎么样因地制宜,我心中有了些准备。
回到学校后,我高度表扬了李琛在家访过程中表现的绅士与友好,以打消其他孩子恐惧家访的念头;话语中还暗藏与李琛关系的进一步拉近。我看着李琛眼中闪烁着的骄傲,我的沉默是对的。当然我也希望能顺利的走进更多的家庭。事实上这种方法很有效。
某日晚放学,李倩蹦蹦跳跳的来到我面前,神采飞扬的说:“老师你什么时候去我家吧?我爸特别想让你去?”接着王博插进来说“老师,你不是说过要来的嘛?你都没来?”看着两个小姑娘期待的眼神,我感觉到了身为人师的满足感,这种眼神,我爱看。我欣然接受,因为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所以通过家访,我深层次的了解了孩子,还收获了家长的信任与配合。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这样评价:“以自己个人的榜样来熏陶自己的学生,从而使他们也成为富有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并且有愿意贡献出自己的一生来为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强盛积极奋斗的志向。不管深入到怎样的家庭,或思索、或满足、或期待,我都深深的了解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每个人的行为外化源自于内心的感受,这一切的基石是经历,是成长,我愿意走进去,期盼他们走出来。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