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国际地理新闻
当前位置: > 地理新闻 > 国际地理新闻 > 俄罗斯计划建造海上核电站 帮助开发北极油气

俄罗斯计划建造海上核电站 帮助开发北极油气

时间:2013-10-25 18:29 来源:未知 作者:地理教师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上世纪70年代,由于公众的担忧情绪不断上升,美国的核电供应商们发现他们很难找到用于建设新的核电站的地点,因为没人愿意让一座核电站出现在自家后院里。于是他们想到了一种有点疯狂的点子:何不把核电站完整地搬到一艘驳船上让它飘在远离海岸的海面上呢?这样一来就皆大欢喜,不会惹到任何人,除非你把鱼也算上。

  不过,根据美国核能规制委员会的一份最新公开的文件显示,在美国这项方案从未得到过真正实施。究其原因可能与经济性方面的考虑有关,因为测算显示在海上建设核电站的花费绝不会比在陆地上便宜,并且沿海社区对此项提议的反对之声也非常强烈。根据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发布的一份报告,美国政府内部非常担心在海上建设这类设施是否将会有可能在发生核事故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但到了今天,在地球的另一端,另一个国家正计划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俄罗斯国营的能源企业“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正在推进一个建设计划,打造一艘名为“罗蒙诺索夫”的装载船舶,其将搭载两座小型核反应堆,可以产生70兆瓦的电力,足以满足一座20万人口城市的用电,供热以及海水淡化方面的电力需求。根据俄罗斯媒体的有关报道,这家公司打算在2016年年底前完成相关建造工作,并将其作为一种初步的尝试,为未来设计制造一种小型,可移动,基于船舶运行的新型核反应堆并打开国际出口市场打下基础。

  但有一点其实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发展这样一种模块化,可移动的核电站技术,实际上其背后最大的推动力还是在于俄罗斯自身,这个国家需要在遥远荒芜的北极地区开采石油和天然气。

  随着全球变暖,北冰洋的海冰正不断消融,这让通往北极的航行变得相对更加容易。而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估算,这里拥有全球超过30%未被发现的天然气。这些资源储量中大约有60%位于俄罗斯控制的海域,全球10个最大型的天然气田中有4个位于这里。

  但石油天然气工业领域的一项最尴尬的事实就是,为了开采这些能源,你首先必须消耗能源。由于在俄罗斯偏远的远东地区建设并维持资源开采基础设施挑战巨大,以至于不断迫使人们认真考虑建设海上核电站的可能性,尽管这样做将面临这样或那样的资金或工期延迟等方面的问题。

  核动力的海军

  如果俄罗斯的这项计划得以顺利推进,这也并不是人们第一次将核电站建造在海上。自从1955年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美国海军的“鹦鹉螺”号下水以来,美国和俄国已经有数百艘核动力军舰航行在世界各地的大洋上。尽管其中很多已经在冷战结束之后相继退役,但在今天,美国海军中的所有航空母舰和潜艇都是核动力的。2011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对建造核动力水面船只是否经济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由于采用核动力而节省下来的燃油开支尚不足以抵消建造复杂的核动力船只所需要的高昂建造成本。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美国陆军的确曾经建造过一艘浮动的,搭载核电站的驳船,名为“斯特吉斯”(Sturgis)。时间是在1968年至1976年之间,地点是在巴拿马运河。当时由于越南战争的进行,以及苏伊士运河的关闭,巴拿马运河承担更重的军事通行任务,大量军舰从这里经过,光靠运河区的水力发电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直到1976年,当时美国驻扎巴拿马运河区的军事长官才要求让“斯特吉斯”号离开当地,原因是担心在当时美国和巴拿马之间正在进行之中的,旨在交还巴拿马运河区主权的谈判期间发生暴力事件。尽管后来美国军方投资超过100万美金为其安装了应急备用冷却系统,但陆军最终仍然决定让其退役。

  现在,俄国人准备建造的“罗蒙诺索夫”号浮动核电站的装机容量将是当初美国“斯特吉斯”号的10倍左右。它将会安装两座“KLT-40”反应堆,这是与俄罗斯“北极”(Arktika)级核动力破冰船所用的反应堆相同的类型。俄罗斯拥有它引以为傲的多达37艘破冰船,其中4艘采用核动力,到2017年之前还将计划建造3艘新的破冰船。“罗蒙诺索夫”号的排水量为2.15万吨,这与当年美国公司设想的超级庞然大物相比,其规模是要小得多了。而根据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子公司OKBM的网站介绍,这艘船将会使用拖船进行移动,而不是借助自身动力航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俄罗斯计划建造海上核电站 帮助开发北极油气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俄罗斯计划建造海上核电站 帮助开发北极油气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