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时间框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今日起(2010年1月1日)全面启动。标志着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组成、接近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区域,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
自贸区建成启动后,中国与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六个东盟成员国间,将有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将从目前的9.8%降至0.1%,上述东盟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至0.6%。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四个东盟新成员将在2015年对90%的中国产品实现零关税的目标。
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组委会副秘书长魏然30日在南宁宣布,1月7日至8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将在广西南宁举行,论坛举办期间,将举办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仪式。截至12月28日,在已确认参会的229位嘉宾中,东盟国家部长级嘉宾10位。
中国商务部贸研院院长霍建国29日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民企将因此受益,旅游费用从长期看也将呈下降趋势。他指出,自贸区的建成将使旅游更加方便,从经济发展和便利化角度分析,旅游业的机会变得更多,长期来看,旅游机票以及组团费用将呈下降趋势。对于许多从事纺织、日用品贸易的江浙民企而言,自贸区建成将使企业进一步降低。
霍建国表示,自贸区建成有利于中国一些优势产品出口,但中国也会从东盟增加原材料、植物油等进口,双方企业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
商务部研究院科研处处长李光辉认为,在自贸区不断推进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更多贸易便利化现象,双方投资也将不断增加,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的流动将因竞争不断加快,推动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古小松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中国与东盟的互补性贸易将极大丰富双边国内市场。东盟国家钢材生产成本较高,产能不足,为中国钢材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天然橡胶、铁矿砂和煤炭等能源型商品,可有效解决中国生产性原材料不足和能源缺口的困境。
资料: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指在中国与东盟10国之间构建的自由贸易区,即“10+1”。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建成后的自贸区将覆盖1300万平方公里,惠及19亿人口,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自贸区建设进程回顾
2001年11月,“10 1”宣布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
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
2004年底,《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签署,标志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
2005年7月20日,《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7000种产品降低关税。
2009年8月15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