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起源于印度,中国古代据梵文(Stupa)和巴利文(thupo)音译为“窣堵波”和“塔婆”,简称为塔,也称“佛图”、“浮屠”、“浮图”等。“窣堵波”的原意是“坟”或“宗庙”。释迦牟尼逝世后,各地弟子筑坟分藏他的舍利以为纪念,窣堵波遂成为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由于塔造型精美,佛教僧徒又曾用金、银、琉璃、玛瑙加以装饰,里面还藏有舍利(佛骨)等宝物,所以也称为“宝塔”。塔这种建筑形式,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又受到我国建筑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而演变成一种新的建筑类型。
(一)塔的结构和布局
中国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地宫是受中国传统深葬制度影响而产生的,里面主要是一个石函及一些随葬物。石函中有层层函匣相套,内中安放舍利,俨然是一具小型的帝王陵寝的地宫。塔的下层是基座,在唐代以后向高大方向发展,明显地分为较低矮的基台和较高大华丽的基座两部分,象喇嘛塔的基座竟占塔高的三分之一,金刚宝座塔则已成为塔的主要部分,上面塔身反而小得多。这同我国古建筑中一贯重视台基作用有着密切关系。它不仅保证了上层建筑的坚固稳定,而且也收到庄严雄伟的艺术效果。塔身是塔的主体,塔级多为奇数,多为七级,所以有“七级浮屠”之说。塔顶是塔身向上收缩部位。塔顶上为塔刹,它是作为艺术处理的顶峰,以冠盖全塔的形象,一般由须弥座或仰莲座承托刹身,刹杆上套贯数目不等的相轮,上置华盖、仰月、宝珠等。这些形制是由窣堵波演化而来的。
塔在早期佛教徒心目中是崇拜的主体,建于佛寺的中心位置。后来建佛殿供奉佛像,出现中轴线上塔、殿并重,或塔在殿前的布局。东晋出现双塔并列作为陪衬的布局。唐开始采取建塔院的作法。宋代将塔建在佛寺后面。元代以后多数佛寺只建殿堂而不建塔,塔在宗教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被佛殿所取代。
(二)塔的历史演化和风格
我国最早建塔都是木塔。东汉洛阳白马寺中仿印度大方塔就是木塔。因为木头可塑性大,塔檐可较大延伸,形成飞翔的活跃气势。线条流畅,形式多样,可施雕刻、彩绘,因此木塔气宇轩昂,金碧辉煌。但因易受到虫蛀、风灾和火毁,难以留存后世。
北魏中期开始,我国随着砖产量的不断增加和辽代利用砖技术的发展,砖塔逐渐替代了木塔。并运用一种叫叠涩的砌筑方法,弥补了砖塔呆板单调的缺陷,使砖塔形成美观造型。河南嵩岳寺密檐式砖塔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塔,建于北魏神龟三年(520年),距今已有1477年历史。
隋唐砖塔建筑技术已很成熟,出现了阁式塔。在外观上,它继承了四方的传统建筑风格,主体线条直中有折,方正而又有变化。各层外壁逐层收进,塔檐四角方中见圆,刚中带柔,层次明朗,显得简洁、古朴、端庄、厚重。内部结构呈上下贯通的空筒状,中间用木板划层,可以自由登临。最早的是天台山国清寺的六面九级隋塔。具有代表性的是西安兴教寺的玄奘塔、香积寺塔、慈恩寺的大雁塔、嵩山永泰寺塔和法王塔、朝阳市白塔。唐代密檐式塔建筑技术已得到提高,出现16级荐福寺的小雁塔和大理崇善寺千寻塔。
宋代建塔技术达到新的水平,在平面上出现六角形、八角形和十边形,其中八角形最普遍。这种多角形楼阁式的塔,不仅建筑结构优美,显得圆浑、丰润、华丽,而且设计科学,符合结构力学原理。尤其是楼阁砖石塔,将我国传统古建筑中的楼、阁、阙、观等组合进行了新的创作,更突出地表现了“聚集、高显”的原意,同时,出现了用青石雕琢的石塔、金属塔和琉璃塔。如南京栖霞寺的舍利石塔、杭州灵隐寺的石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浙江天台赤城塔、开封佑国寺塔(铁色琉璃塔)、苏州北寺塔等。
元代,统治阶级把西藏喇嘛教作为主要宗教,使政权和宗教紧密结合起来,喇嘛教建筑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许多喇嘛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北海白塔、内蒙古大昭寺塔,拉萨喇嘛塔,青海塔尔寺塔等。
明清继承了元代的传统,喇嘛塔屡有所建,并出现了金刚宝座塔新形式。金刚宝座塔的台基广阔厚实,台基上雕有五塔。如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和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与此同时,还出现高层楼阁塔,如安庆振风塔,山西洪洞县的飞虹塔,陕西泾阳县的崇文塔。
明清之际,缅甸式佛塔传入我国,如云南傣族地区的曼飞龙白塔和八角亭塔。
明清在中原和南方造塔之风盛行,伴随着科举和风水之风,出现大量与佛教无关的文风塔。如太原的文笔塔,承德避暑山庄的风水塔,扬州的文峰塔,无锡的灵光塔。同时纪念性塔也已出现,如易水的荆轲塔,吐鲁番的额敏塔等。
我国古塔现存有3000多座。早期塔多为中间大,两端小,曲线圆和,韵律自如,以密檐式塔为主;晚期塔,则挺拔刚直,轮廓分明,隽雅秀丽,雕刻装璜日趋精美,以能够登临的楼阁式砖塔为主。在地区间亦有差别,北方塔,雄伟稳重,多简洁豪放;南方塔,玲珑精细,轻巧秀气。在塔的组合上有单塔、双塔、三塔、五塔和群塔。塔是我国古文化、古建筑中一朵灿烂的奇葩。
(三)塔的类型
根据塔的结构和建筑风格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单层塔
我国单层塔大都建在隋唐时期,特别唐代较多,多为僧民墓塔。塔的平面以正方形居多,亦有六角形和八角形。由于单层建筑,因此高度和体积都有限制,建筑材料有石造的,也有砖砌的。例如山东历城县柳埠神通寺的四门塔,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全部用青石砌成亭阁式单层塔。塔高13m,平面方形,每边长7.38m,每面中间开一个较小的拱门。风格朴素简洁。
2.密檐式塔
密檐式塔多为砖塔,实心建筑,一般不能登临。它的特点:造型单纯划一,下面均有须弥座,底层塔身较高,以上每层塔身很短,一般不设门窗,有的只有通风小孔,看上去显得高大雄伟,在深厚中透露挺拔之势。著名的有嵩岳寺塔、大理三塔、西安小雁塔、法王寺塔、北京天宁寺塔和辽阳白塔。
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平面为12边形,也是中国现存古塔中的孤例。塔高 41m,塔身部分建于低矮简朴的台基上。上面为层层紧缩的15层密檐,略呈凸形曲线。顶上为7层相轮和圆形宝珠,与密檐轮廓相贴切,整个塔形变得稳重、柔和、比例匀称,外形刚健而秀丽。而且历经1400多年风雨沧桑,挺拔如故,体现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水平。
3.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是我国古塔中最庞大、艺术水平最高、最普遍的一种造型。它把佛塔与我国传统楼阁建筑风格结合起来,使古塔数量最多,可登、可望、可居,形式也更为美观。从木结构起源,逐渐向砖石方向发展,并出现琉璃结构。平面有方形、六角、八角、以至十二角,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塔按其构件材料,可分为木塔、砖塔、石塔和琉璃塔。例如:
应县木塔,又称“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是我国保存的唯一木结构的佛塔,也是古建筑中功能、技术和造型艺术取得完美统一的优秀范例之一。塔的平面为八角形,高67.31m,分五层六檐,底层为双层,各层间又设有暗层,因而实际为9层。举折平缓的层层挑檐,与14m高制作精致的塔顶铁刹组合在一起,造型挺拔秀丽。塔内有11m高的释迦牟尼坐像。当善男信女进入塔内,香烟缭绕,铙钹齐鸣,佛像金光闪闪,富有庄严而神秘的空间意境。据记载,塔建成后百年经历风暴一次,地震7次,仍完整无损,证明这种结构坚固稳定,是有效的防震构造。
西安大雁塔(慈恩寺塔),建于武周长安年间(701~704年),为著名砖结构楼阁式塔,平面方形,高64m,7层,整体呈方形角锥体,造型简洁,比例适当,庄严古朴。一千多年来,多少文人雅士为之吟诗赞颂。
泉州开元寺双塔,为楼阁式最大石塔。两塔东西对峙,相距200m。东塔始建于唐,为木塔。南宋时代,公元1238~1250年改为石结构,高48m,八角,五层,每层四门,每门高四龛,每龛皆有雕琢精致的释迦像,共计 80尊;西塔,始建于五代,为木塔,后毁于火,于1228~1237年改为石结构,高44.06m,其结构同东塔。东西双塔经历长期风雨侵蚀和地震的摇撼,仍不倾斜变形,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珍品。
开封铁塔,原名“佑国寺塔”,建于宋皇佑元年(1049年),为琉璃结构的楼阁式塔。因塔的外壁是褐色玻璃砖面,近似铁色,又十分坚固,故称“铁塔”。塔八角十三层,高54.66m。塔身外部用28种不同形状的褐色玻璃砖砌成。砖面塑有细腻逼真、釉彩晶莹的飞天,坐佛、立僧、乐使、狮、麒麟、宝相花等50种花纹和图案。塔内各种用砖,像木料一样有榫有眼,安到一起,正好合缝,符合力学要求。
4.喇嘛塔
喇嘛塔是藏佛教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源于我国元代。喇嘛塔同印度的“窣堵波”相近,它主要建筑在寺庙中。塔的特点是,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上面安置一个巨大的圆形塔肚,肚上竖立一根长长的塔颈,颈上刻成许多圆球,顶上安置华盖和仰月宝珠。塔身刷成白色,显得文静素雅,不论从任何角度看去,体态始终一致。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妙应寺白塔和北海白塔、江孜自居寺菩提塔、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西宁塔尔寺内太平塔和如意塔,拉卜楞寺白塔等。
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喇嘛塔中最杰出的创造。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由尼泊尔国匠师阿尼格设计。塔处于大圣寿万安寺内,是大都城内巨刹之一,为文武官员学习礼仪的地方。后寺毁于火,只剩下白塔。明天顺元年(1457年),重修寺庙,更名妙应寺。塔高50.86m,全部砖造,外涂白灰。全塔造型雄浑有力,基座高大,塔身收分少,相轮造型粗壮。白塔在蓝天白云下,更为洁白高雅,匀称挺拔,端庄秀丽。
5.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是密檐式塔一个特殊形式,最先在隋代敦煌壁画中出现,但最早的实物见于明代。它的特点,在高大台基上建造五座密檐方形石塔和一个小佛殿。我国现存仅有5座,主要有北京市的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和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呼和浩特市的金刚座舍利宝塔,昆明市官渡金刚塔。
北京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6~1473年),按照西域僧人极的达所贡的印度比哈尔的菩提迦耶金刚宝座规式建造,全部为石砌,分基台和五塔两部分。基台呈方形,四周有佛像381尊。基台上有造型相同的五座密檐式小塔,四角四座较矮,中央一座较高,为8m高13重密檐式小塔,余者为7m高11层。塔和宝座用汉白玉建造,雕有精制的佛像、天王、罗汉、fa轮、八宝、金刚杵、狮、象、马、孔雀和迦楼罗(金翅鸟)等。整体造型敦厚而稳重,结构紧密和谐。这座驰名中外的金刚座宝塔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高超、形制别具一格的建筑物,也是巨大的雕刻珍品。
6.傣族塔
傣族的佛塔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古时代,傣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宗教,大约1000多年前,小乘佛教开始传入,逐渐取代了原始宗教,形成全民信仰的佛教。与此同时,傣族聚居地区出现了佛寺和佛塔,到15世纪以后,便“寺塔遍村落”了。一般的塔建在山坡高地上。佛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呈正方形,高度1m左右。塔身大多为圆形,呈葫芦状。塔刹由一节比一节小的环节堆积而成,最上面是塔针。规模一般比内地塔小。多为砖结构,外面敷以石灰,有的还用植物胶砂浆涂料。有的名贵佛塔还彩绘贴金,使佛塔在秀雅挺拔中透出高贵的金气。具有代表性的是西双版纳曼飞龙白塔和景真八角亭式塔。在傣族地区,处处可见到圆形古塔和八角亭式塔,并同金碧辉煌的佛寺、轩敞雅洁的边寨竹楼、苍翠欲滴的浓郁椰子树,互相掩映,显得多姿多彩,别具风韵。
塔是佛教建筑,但以它的历史久远性、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和孤峰突起的高耸性,成为重要旅游资源,并且后期冲出佛教范畴,在纪念地、风景区中建起各种造型的塔,打破了周围单调、平淡气氛,勾划出生动的天际线,还起到引景、借景和鸟瞰观景的作用。诗人曾参登上大雁塔后,深有感受,赞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六、佛教寺庙中的花木和佛事活动
同佛教寺庙,塔和佛像融为一体的象征性的花木和僧人的佛事活动,形成佛教综合景观。人们对花木和佛事活动有更大的兴趣。
(一)佛教象征性的花木
莲花:佛经中记载,佛陀本为天上菩萨,下凡诞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家时,空庭中百鸟群集,四时花木悉皆荣茂,池内突兀盛开大如车盖的奇妙莲花。因此,佛陀成道后,转FA轮(布道)时坐的座位叫“莲花座”,相应的坐势叫“莲花坐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大腿上,足心向上。这也是僧尼坐禅的姿势。莲花同佛教联系起来,成为佛教的象征。重要经典叫《妙法莲花经》,我国净土宗,亦叫“莲宗”。在诸佛、菩萨的塑像中都是足踏莲花座,有时菩萨手持枝莲花。莲花在群芳中亭亭玉立的风姿和出于淤泥而不染的情操为印度和中国人民所喜爱。
菩提树:原名毕钵罗树,热带常绿乔木,叶卵形,茎干黄白。在佛教产生前是默默无闻的,只是因为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才被称为菩提树。自此菩提树成为佛教树,成道的代表。受气候的影响,菩提树分布在我国广东和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对菩提树十分尊敬,称它为“吉祥之树”。
娑罗树:为龙脑香科,乔木,叶长,卵形而尖,表面光滑,花淡黄色。它成为佛教圣树的原因是,释迦牟尼诞生和圆寂都在娑罗树下。我国寺庙的娑罗树,不同于印度,南方属梧桐科,北方属七叶树科,但都受到教徒们的尊敬。
阎浮树:属桃金娘科,高大乔木,叶阔椭圆形,对生,花白色,有芳香,浆果大如雀蛋,紫黑色,略酸,味美。分布在我国和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释迦牟尼出家前在此树下思索人生之苦,所以象征佛教思索树。
芯刍:为菊科,草木植物。有五种特点:①体性柔软,②引蔓旁布,③声香远闻,④能疗疼痛,⑤不背日光。这同佛陀对僧众的五点要求(①宽容忍耐,②刻苦修行,③弘扬佛法,④拯救众生脱离苦海,⑤达到涅槃)相似,芯刍又同比丘同音,成为比丘的象征。
(二)佛事活动
佛诞节:佛诞节又称浴佛节。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为每年阴历四月初八。在汉族地区变成盛大群众性庙会,傣族地区成为泼水节。青海塔尔寺要从四月初八到十五进行大型的佛事法会。
成道节:据说释迦牟尼于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为纪念这一天,汉地佛教于此日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俗称:“腊八粥”。后来,逐渐变成民俗,以庆丰收,迎春节之意。
盂兰盆节:阴历七月十五,是佛家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节日源自佛陀弟子目犍连组织十万众僧,解救地狱中母亲。盂兰是梵语,意思是倒悬。盆是汉语,指盛供品的器皿。言此供具可以解先亡之倒悬之苦。这个节日同中国儒家孝道结合,成为孝亲节。到宋元以后,在民间逐渐失去本意,变为祭亡人的鬼节,放河灯和焚法船,成为民间风俗。
此外各地寺庙也有自己节日。正月初一是弥勒佛诞生日,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贤诞生日,四月初四是文殊生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生日,九月三十日是药师佛生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诞生日。特别是二月十九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在民间纪念更为普遍。
随着这些节日的佛事活动,观音、弥勒、地藏和阿弥陀佛之名深入民间,成为民间较为普遍的信仰。
本文标题:佛教寺庙建筑和佛教文化(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iyuan/645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iyuan/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