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仅次于佛,旧译为“大士”,他是“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之人。菩萨的职责就是帮助佛,用佛教的宗旨和教义,解救在“苦海”中的芸芸众生,将他们度到极乐世界中去,了却一切烦恼,永远欢乐。在中国民众中有影响的菩萨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四大菩萨。他们各有分工各有特点。文殊菩萨表大智,智慧辩才第一,头顶五髻,骑青狮,持剑,手托莲花;普贤菩萨表大行,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执如意或莲花,咖跌坐在六牙白象上;观音菩萨表大悲,救苦救难于人间,现 33 化身,救12种大难,头顶肉髻,端坐莲花宝座上,手执杨柳枝,左右肋侍善财童子和龙女;地藏菩萨表大愿,教化六道众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四大菩萨在中国名山中各有自己的道场,分别是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在佛教寺庙中,文殊、普贤和观音称为“三大士”,塑像中,唐代以前都是男像,宋以后都成女像,而且是美女像。山西平遥双林寺中观音泥塑像,肌肤细腻,体态轻盈,宛如妙龄少女,楚楚动人。大同华严寺中一尊合掌露齿菩萨,朱唇微启,含羞带笑,为世间少见美人。据说这尊辽代遗留下来的艺术品,是雕塑家仿造他未婚妻的模样捏塑的。
在四大菩萨中,观音影响最大,大佛寺中造像也最多,有33化身,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甚至在道教的宫观中也有观音造像。
(三)罗汉
据说佛教徒修行可能达到高低不同的四种成就,每一种成就叫一个果位。其中阿罗汉果,成就最高,达到了修行的最高境界,得此果位之人,就称阿罗汉,简称罗汉。在大乘佛教中,罗汉品位之上是菩萨,最高是佛。罗汉的任务是常住人间,护法和弘扬佛教。
十六尊者或罗汉,是释迦得力弟子,各有所长。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摩诃迦叶——头陀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摩诃迦旃延——议论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优婆罗——持戒第一;罗■罗——密行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摩诃拘 罗——问答第一;周利槃陀迦——义持第一;梵波提——受天供养第一;迦留陀夷——教化第一;薄拘罗——寿命第一;离波多——无例乱第一。有的十八罗汉,是加上斯里兰卡和尚庆友(《法注记》作者,介绍十六罗汉),中国和尚玄奘(《法注记》译者)。十八罗汉或十六罗汉的塑像都在大雄宝殿中两侧排列,多为印度人形象。
五百罗汉塑像始于东晋,吴越王钱氏先于天台山方广寺,后于杭州净慈寺创建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在佛经中多处记载。《十诵律》说,佛祖说法时,有五百弟子听道;《法注记》中说,十六罗汉驻各地,其部下有五百到一千六百不等;《舍利弗问经》中记载,有五百罗汉重兴圣教之事。又有记载佛灭度后两次集结都有五百比丘参加。至今北京碧云寺、武汉归元寺、昆明筇竹寺、成都宝光寺、苏州戒幢寺、长清灵岩寺等都有五百罗汉堂。山西平遥双林寺除罗汉外,再加佛、菩萨、天王、力士等塑像达2 052尊,为寺庙塑像之冠。由于罗汉数量众多,因而留给艺术家想象力自由驰骋的空间,使罗汉堂成为倍受观光客欢迎的景点。宝光寺和筇竹寺的五百罗汉像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站有跪,有坐有立,有的静坐参禅,有的谈笑风生,有的醉意朦胧,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似哑人打手势,有的如小摊叫卖……,人间百态,应有尽有。同时利用夸张手法,塑造出揽月罗汉长长手臂伸向天空,跨海罗汉粗壮长大的双腿横跨于碧波之中,长眉罗汉的眉毛长几可及地……这手臂、腿、眉,同人体部位简直不成比例,但却显得可亲可敬。
(四)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是佛教王国里的神将,保护四方世界。天王像立在寺庙天王殿中两侧,塑像威武雄壮。各方天王,面部、衣服颜色、手中持物各不相同。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咤,镇守东胜神州,面部白色,身着白色甲胄,手持琵琶。他慈悲为怀,保护众生,用音乐感化众生使之皈依佛教;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镇守南赡部洲,面青色,穿青色甲胄,手执宝剑,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保护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镇守西牛贺洲,面红色,穿红色甲胄,手中缠绕一条龙(有的是赤索),他能净天眼、观察世界,对不信佛教的人,用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镇守北俱卢洲,面绿色,穿绿色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握银鼠,他以德福闻于四方,手持宝伞制众魔,保护人民财产。在天王殿中,正位是弥勒佛,背面是韦陀,他是保护佛、法、僧的将军,完全是中国武将打扮,金盔金甲手执金刚杵,威风凛凛。其姿势表示对行脚僧欢迎与否: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表示欢迎;杵挂地,手插腰,表示不欢迎。
在我国许多佛寺中,如北京的雍和宫、天津的独乐寺、石家庄的毗卢寺、大同的华严寺、繁峙的岩山寺、登封的少林寺、青海乐都的瞿昙寺、拉萨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等,都有数量不等的壁画。时代从金代到清代,内容多以佛出生的故事、佛经故事为主,其次是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山西繁峙岩山寺的壁画,是金代御前承应画匠王逵等人用16年绘成。壁画描绘了释迦牟尼从降生到成佛的故事,同时又描绘了当时世俗生活。石家庄毗卢寺中壁画,人物众多,达500多位,有雍容华贵的帝王,妩媚多姿的妃嫔,威风凛凛的天神,也有叫卖的货郎、耍蛇的艺人……,人间众生相跃在壁上。其中明代壁画填补了敦煌莫高窟中从南北朝到清代独缺明代的空白,因此有人将壁画列为中国佛寺中一宝。
此外,陕西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释迦牟尼一段真身指骨舍利、北京西山灵光寺砖塔中的佛牙舍利、大钟寺的永乐大钟、广胜寺的赵城金藏(木版大藏经)、房山云居寺的石经等都是中国佛教文物珍宝,堪称世界之最。
四、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是利用天然或人工加工的石壁,开凿成窟,窟内石壁上有石刻、塑像、壁画、碑碣等艺术珍品,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石窟艺术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早期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在僻静的山间,用竹、木为筋修筑并外涂草泥的小屋,用作对佛顶礼膜拜之所,后来逐渐发展成石窟寺。现发现最早的石窟寺,是公元前1~2世纪阿旃陀石窟,现有洞窟29个,窟中有石雕佛像和佛经故事人物等,大约3世纪左右,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与中国古老文化相结合,得以迅速发展,到隋唐达到高峰。目前我国保存完好的石窟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时间连续性之强,分布地域之广,均为世界之最。窟内保存的雕刻、泥塑、壁画、绘画,代表着艺术最高成就,是我国传统艺术极其宝贵的遗产。
(一)石窟的选址和建筑形制
1.石窟的选址
石窟是佛教徒和笃信佛教的民众顶礼膜拜之处。在建筑上,主要考虑开凿工程的容易性和保存长久性,因此在选址上十分注意:(1)地形:多为丘陵性山地,有一定的相对高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开凿难度,也不便于香客到达;(2)石质:开凿区的岩石应为石灰岩或砂岩,此种岩石质地均匀细密、硬度适中、耐风化,最适宜雕刻加工;(3)朝向:应在向阳,但又避免太阳直射的地方,以使洞窟环境保持干燥;(4)交通条件:应在通达性较好的地方开凿,以便于香客前来瞻仰。(5)周围景色:石窟周围自然景色好,能够烘托石窟艺术的气氛,衬托出佛的尊严,也适宜于僧侣们居住。
2.石窟工程
开凿石窟是一项耗资大、时间长的巨大工程。一般要经历斩山、凿洞,雕塑三过程。
斩山:即在天然峭壁的基础上,进行人为加工,形成巨大的石面。龙门石窟的宾阳三洞前的广庭宽33m、深15m、峭壁高30m。斩山花24年,耗人工82000多个。龙门奉先寺和乐山凌云寺大佛斩山石方都在3万m2以上。
凿洞:即在峭壁上开凿洞窟。通常按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顺序进行。一般洞窟顶部比门框高,开凿时必须自门洞向上开辟一条施工道,进入预定高度位置,这就是后来所见的窗洞。然后自上而下开凿,省工而又安全。如云冈昙曜五窟,就按这一程序进行。窟二、三、四层窗洞就是入窟施工洞。炳灵寺和麦积山采取另一种形式,先在峭壁上开磴道或修栈道,作为交通或工作平台,再开洞窟,而后完成全部工程。目前麦积山崖面长200m,高100m,栈道距地面高70m,残存长800多m。
雕像:在开凿洞窟的石面上,运用线刻、浮雕、高浮雕、圆雕技巧,塑造佛像人物,云冈和龙门石窟几乎囊括了各种雕塑技术。敦煌石窟开凿在由卵石、砾石、砂和粘土胶结而成的第四纪玉门系砾岩中。由于岩层各组成成分硬度、大小和密度不一致,所以开凿的窟洞表面高低不平,因而利用泥作,经打底、找平和粉面等工序,然后在壁面上作画或泥塑佛像人物,形成了壁画长廊。
3.石窟类型
中国石窟的形式受印度石窟寺的支提与毗河罗建筑形式的影响,但在平面布局、构造与装饰艺术上都已经中国化了。如支提形式洞窟的中后部塔,被移到中心部位,变为塔柱,成为石窟巨大支柱,在结构上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毗河罗式石窟的前廊列柱,也被中国式的檐柱屋顶代替。中国石窟的类型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种:
(1)龛型窟:这种窟的形式比较简单,在岩壁上凿出一个大龛,既无前廊,也无前堂或后室,正中雕刻,或塑、或绘出一个或一组佛像,四周为小佛、菩萨、飞天、装饰花纹。窟内空间被主像占得很满,几乎没有什么余地。
(2)中心柱型窟:这种窟型是比较明显的从印度的支提窟衍化而成的。它的特点是在窟的中心雕凿成塔柱或其他形式的柱子。柱子的四周和四壁雕刻、雕塑和描绘佛像、佛传故事、飞天、动植物及各种花纹。云冈石窟中1、2、21号窟即此类型。
(3)前廊列柱型窟:这种窟型的特点是洞口有一排长廊,有的为单间双柱,有的为多间多柱,气势壮观。显然这是受印度毗河罗式石窟前廊列柱之影响,但其建筑结构与艺术造型完全中国化了。如开凿于6世纪的麦积山石窟的七佛阁,洞宽31.7m,进深13m,高15m。前面为八根巨柱一字排开,构成雄伟的前廊,后面为七间佛阁,顶上覆盖巨大的殿顶,望之宛如七间大殿,雄跨于高崖之上,甚为壮观。
(4)前堂后室型窟:受中国传统建筑前堂后室、前朝后寝的影响,其洞窟前半部有一开阔的空间,有如房屋的前厅,在这里不设佛坛或其他巨型雕塑,以使参拜之人有个准备、过渡的回旋余地。后半部的墙壁上刻有佛像、菩萨、飞天,以及佛传故事等。如云冈石窟中7、8、9、10号洞和敦煌石窟中的301、371洞等,均属此类。这类洞的形制在初唐时尤为盛行。
(5)大厅式窟:由于大型佛像、群像及大幅壁画的发展,为了满足僧侣、佛教徒们参拜、瞻仰等的方便,原来小型的龛室已满足不了要求,于是出现了仿佛寺庙大殿的大厅式穹形。如敦煌莫高窟中的大幅西方极乐世界、大幅经变图以及大幅塑像、多幅贯连的礼佛图、出行图等,多出现于此种窟型。
(二)石窟雕塑
中国雕塑始于商周,秦汉俑像达到很高水平。但在石雕方面的发展和完善还是以佛教、石窟寺文化的传入为契机的。石窟雕塑同坛庙、寺观室内外散存的塑像相比,因不受日晒雨淋,不随建筑物的毁坏而损害,是比较容易保存的。因而石窟内的雕塑,在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以年代早、数量多、艺术水平高为其特点,是我国一笔最大的历史文化财富。
1.南北朝时期的雕塑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休,国无宁日,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倍受煎熬,统治者朝不保夕,因而为佛教传播提供了最好时机。沿着丝绸之路先后开凿了拜城支尔千佛洞、库车的库木土拉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的千佛洞、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等。其中拜城、库车、吐鲁番、敦煌和麦积山因岩石疏松为泥质彩塑,大同、洛阳石窟为石雕,但二者风格上是一致的,体现早期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其中云冈石窟以“昙曜五窟”为代表。昙曜是北魏时期名僧,路遇文成帝车队,马咬住袈裟不放,所谓“马识善人”说法。文成帝,信佛教,以师礼相待,任命沙门统。在他主持和文成帝的支持下,在平城(大同)西16km武周山南侧开凿五洞,即今天16~20洞。主像以三世佛为主,还有释迦和交脚弥勒菩萨,外壁雕千佛。据说“昙曜五窟”中的五尊主佛,是模拟北魏的道武(20窟)、明元(19窟)、太武(18窟)、景穆(17窟)和文成(16窟)五个皇帝雕造的。其中19窟释迦坐像高16.8m,为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第20窟前壁大约在辽代以前已经崩塌,造像完全露天,正中雕释迦坐像,高13.7m。佛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艺术水平高,为云冈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已成为云冈石窟的象征。
北魏后期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代表。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魏宗室比丘慧成于京都南25km的伊洛水两岸的香山和龙门山岩壁,主持开凿龙门石窟,其中以古阳洞、宾阳三洞、莲花洞和药方洞为代表。古阳洞是开凿最早的一个洞,内容比较丰富。窟内供奉主佛是释迦牟尼。大龛的龛楣上雕刻着一套完整的释迦成道过程。所谓“八相成道”:(1)住兜率宫,(2)入胎,(3)住胎,(4)出生,(5)出家,(6)成道,(7)转fa轮,(8)入灭。并有腾云驾雾的飞天形象。在造像题记中,书法棱角分明,字形朴拙,结构紧密,硬挺有力,为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在这座洞里。
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的造像艺术相比有较大的进步。云冈是北魏早期的作品,雕刻手法概括洗炼,整体感强,但所采用刀法比较平直,缺乏骨肉肌肤质感,主像大都威严冷酷,使人望而生畏。龙门为北魏晚期作品,写实能力大大加强,宾阳洞中释迦微露笑意,衣饰由偏袒右肩和通肩式变成汉族褒衣博带。南北两侧菩萨面容含晞若笑,温雅敦厚,手臂丰腴柔软,姿态清瘦、睿智、优美,是北朝门阀士族审美的体现。
2.隋唐时期的雕塑
公元581~906年的300多年时间,伴随着经济文化繁荣,佛教石窟艺术进入全盛时期。隋为过渡,唐代达到高潮。这一时期,南北朝开凿的敦煌、龙门、麦积山、炳灵寺、天龙山等石窟增加新窟、龛,其雕塑的造像都是石窟群中的精华部份。同时增添了许多新石窟,如济南千佛山,益都的驼山和云门山,四川夹江千佛崖、乐山大佛、云县大佛,陕西彬县大佛,山东历城千佛崖,云南剑川石钟山等。此时石雕和彩塑,在数量、规模、艺术水平上,都达到空前的地步。
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卢舍那佛从规模和艺术水平上都堪为唐代雕塑的代表。本龛东西进深33.70m,南北宽33.50m。以大卢舍那佛为主体的九躯大像以及两身供养人像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大卢舍那佛通高17.14m,以女性外部特征塑造佛像;螺形发髻,身披袈裟,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面部仪表堂堂,丰颐秀目,嘴角稍翘,做神秘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状态,其视线与虔诚的信徒和礼佛者仰视时的目光交会在一起,耐人寻味、扣人心弦。她庄严、温和、睿智、富有同情心,是理想化的圣贤象征,是唐人心目中的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武则天的化身。其面部表情在阴晴、早晚的不同光线下呈现多种微妙的变化。
唐代雕塑不仅在艺术成就上达到高峰,而且佛像造型之雄伟也是空前的。乐山大佛高71m,成为世界之最。云县大佛高36.6m,彬县大佛高24m,炳灵寺坐像高27m,莫高窟北大佛33m,南大佛26m。这是自南北朝以来和宋元以后的雕塑艺术所望尘莫及的,因而成为今天旅游者追逐的目标。
3.宋、元、明、清时期的雕塑
宋元时期,石窟雕塑再度兴起,势头虽远不如南北朝、隋唐时代,但仍不乏精美之作。有代表性的如大足石刻、剑山的石钟山石窟和杭州的飞来峰摩崖造像。其特点是佛像雕塑更接近真人,秀丽精妙;更世俗化,富于生活气息。
大足石刻20多处,其中北山和宝顶两处是精华所在。北山的佛湾有264个龛窟,其中第136窟刻有一群佛像。这些雕塑同唐代雕塑相比,雕琢更加精细,且富有生活气息。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一尊宋代弥勒佛像,既无北魏交脚弥勒的端庄气氛,更无乐山大佛的静观凝重,而是笑世傲俗,嘻笑颜开,一反传统佛相,是按照五代契此布袋和尚的原型雕塑的。他一手按布袋,一手持念珠,袒腹踞坐,造型自然生动,极富生活情趣,是件别开生面的艺术品,成为后来许多寺庙的大肚弥勒仿造的样板。
(三)石窟壁画
石窟壁画之最,当属敦煌莫高窟。自北魏到宋、元的一千多年时间,莫高窟的壁画绘制一直绵延不断。现存有 4.5 万 m2,如展开排列,长度可达30km。莫高窟壁画绘制时间之长远,累积数量之多,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堪与长城、运河齐名,有“世界艺术宝库”之称。
石窟壁画的内容大体有以下几种:
佛像画:也称作尊像画,包括佛、菩萨、罗汉、护法部众等。佛的种类也很多,有一尊佛、三世佛、五方佛、七方佛等。罗汉,早期两身,唐中期后四身,五代发展到十六身。还有密教中奇形怪状的佛和菩萨,从三头六臂到十一头八臂,以至千手千臂。
经变画:即经文图像化,是佛教宣传画的一个重大发展。经变画是莫高窟壁画的主体,所占面积最大、数量最多。如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变、法华经变、维摩经变、金刚经变……,等等。其中最多的是西方净土变这120多壁,“变”里面又分“品”,每一品都包含一个完整的故事。
佛教故事画:主要是宣传释迦牟尼的故事。又分为“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两种。本生故事讲述了释迦牟尼降生在净饭王家为太子以前的某一世的行善故事。如《虔阇梨婆尼王剜身燃千灯本生》、《尸毗王割肉贸鸽本生》、《月光王施头本生》等等。佛传故事主要讲述释迦牟尼幼童菩萨托梦投胎、降生人世后,至出家成佛的故事。
供养人画、礼佛图和出行图:这些画中的人物与佛、菩萨不同,都是现实世界的人,有明确的社会身份,穿着当时服饰。画面写实性强,富有生活气息。这些人物中,有至尊的天子,显赫的官吏,也有一般平民和“卑贱”的厮役妓女。各个民族,男女老幼,形形色色,堪堪成就一幅中国封建社会人物的写实画卷。
装饰图案和建筑图案:壁画的图案非常丰富,有动植物形、几何形花纹,还有建筑形象,并巧妙地把飞天、灵异组织其间,五彩斑斓、光彩夺目。尤以窟顶的藻井和门窗边框等处装饰最为富丽。其中建筑图案更为丰富,有殿堂,楼阁、城池、宫殿、寺观、住宅等。
石窟壁画兴起于十六国,初时有外域之风,至北魏、北齐、北周获大发展。不仅壁画的内容更加丰富了,而且形成了具有“行云流水”之笔意,“秀骨清像”之造型的六朝风格。由于人体造型比例加大,如飞天双腿长达上身的两倍,因而人物灵活性和动态感增强。供养人,男的上着各式折领外衣,下穿裤褶;女的窄衣大袖、杨柳细腰,面型瘦削。这说明人物造型已在原有基础上中国化、民族化了。
隋唐是壁画大发展时期,所绘人体比例适度、丰满圆润。尤其菩萨像女性化、美女化:“素面如玉”、“长眉入鬓”,头戴宝冠、顶梳高髻,身材修长、亭亭玉立,身着天衣,半裸,露出丰满的肉体,肩搭帐帛,直垂脚底,腰姿动感很强,出现“一波三折”的“S”形。为符合佛经上关于菩萨“不男不女”的说法,唇角上画有波状小髭。唐代供养人,男子均为宽衣博带,气度雍容华贵,女子体态丰满,秾丽多姿,宽衣大髻,面如冠玉。在构图上也不断创新,打破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格局,以鸟瞰式或散点式的透视,绘制了各种各样气势磅礴的巨型经变图像,开拓了创作意境。由于颜色与线条运用纯熟精练,在人物绘制上突破了类型化的格式,注重人物行为和内心感情的表现,揭示了人物间、人物与环境间、主题人物与局部情节间的关系,塑造了大量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使石窟壁画艺术水平达到历史高峰。
五代、宋、元以后,随着石窟开凿热的冷却,壁画艺术也相继衰落。但仍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密宗壁画,人物形象比例适当、解剖合理、脸型方颐,长眉大眼,身姿婀娜。但人面常作青色或绿色,或为红绿阴阳面,对比强烈,有阴森恐怖之感。这是受密宗佛教影响的结果。
由于石窟特有的条件,保存了各个时代的大量佛教人物造像和壁画、佛经故事、书法艺术、民俗风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很有开发前景。
本文标题:佛教寺庙建筑和佛教文化(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iyuan/6456.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iyuan/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