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地理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地理 > 海域环境-海岸及海域(3)

海域环境-海岸及海域(3)

时间:2015-09-03 08:58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三、海洋水文

     

    (一)海水温度

    中国近海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受纬度、海岸与海区形态、海流与潮汐、气象变化等因素影响,变化比较复杂。

    海域水温的年平均值,渤海约为12℃,黄海约16℃,东海22℃上下,南海26℃左右。

    渤海水温状况受大陆影响大,冬季各层水温呈均匀状态。沿岸浅水区每年均有短期结冰现象。1969年渤海曾全部封冻。夏季水温可达24~26℃(图3.1.1)。

     

 

    黄海冬季水温垂直分布均匀。黄海暖流自南向北伸入,使等温线呈舌状分布。自南而北、自中部向沿岸递减。夏季,中下层为冷水团占据,表层水升温,最高可达28℃。

    东海东部深水区终年受黑潮影响,冬季水温可达20℃。西部为东海沿岸流与台湾暖流交汇区,水温一般低于12℃。夏季,沿岸水温急剧上升,表层水温可达28℃,长江口外有一低盐高温水舌伸向东北。海区西北部有黄海冷水团向东南方延伸,其两侧为暖流包围。水平梯度大。

    南海位于热带,水温高,年变化小,夏季可达29℃,冬季大部分达23℃,北部也在16℃以上。

    (二)海水盐度

    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入海河川径流量的大小、海流的性质和强弱,其次还受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影响,中国近海各海区盐度年平均值由北而南逐渐升高,渤海约为30‰,黄海约31‰,东海33‰~34‰,南海在34‰以上。

    盐度季节变化的特点是夏季偏低、冬季偏高,近岸区表层盐度季节变化最大。据1992年监测,冬季各海区的平均盐度(‰),渤海为31.5,黄海32.4,东海34.3,南海34.6;夏季,渤海30.9,黄海31.3,东海33.3,南海33.6(图3.1.2、3.1.3)。

     

 

 

    河口区的盐度普遍较低,长江口最低,盐度仅有1左右,珠江口为10,南海因外海的高盐度海水直逼近岸,盐度偏高。海南岛沿岸水域盐度最高,为33.5‰~34‰。

    海水盐度与温度,对于渔场的分布,海冰的消长,海洋中的许多化学过程都有直接影响。盐度和温度又影响海水的密度,从而与海水的运动密切相关。强大的密度跃层对水下通讯和潜艇活动影响颇大。

    (三)海流

    中国近海海域的海流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外来的黑潮暖流,二是海域内生成的沿岸流和季风漂流。

    黑潮暖流起源于吕宋岛以东洋面。主干流沿台湾以东,经台湾和与那国岛之间的水道进入东海,顺东海大陆坡向东北流去。在台湾东北,黑潮向北分出一股支流,流向浙闽沿海,称台湾暖流。黑潮主干流到日本九州岛以南,又发生一次分流,分出的西支称对马暖流。对马暖流流至济州岛东南海面再一次分支,主支经朝鲜海峡进入日本海。另一支流向西北进入黄海,称黄海暖流。黑潮主干流的平均宽度不足100海里,其中主流宽度约20海里。根据中日黑潮联合调查资料,1990年主轴区域表层流速一般在45~145cm/s,春季最大流速达149cm/s,1991年为50~130cm/s,最大流速出现在冬季,为135cm/s。1992年春季最大流速为159cm/s。各分支流速一般都不大,每秒变化在十几到几十厘米之间。黑潮的流量可达(40~50)×106m3/s,其中在东海的流量约为35×106m3/s。由于黑潮将太平洋高温、高盐海水带到近海广大海区,从而对这些海区的海洋、气象、水文产生巨大影响,如渔场的移动、海雾的消长、渤海与黄海的冰情,乃至中国东部旱涝状况都与之有关。

    黄海、渤海海域的沿岸流是该区陆地入海的冲淡水流,由渤海起经渤海海峡南部,绕过成山角,并与黄海暖流汇合流向长江口,沿途又有冲淡水流并入而加强,强大时可绕过长江口浅滩进入东海。东海沿岸流的生成主要是长江和钱塘江入海径流,两支淡水流在夏季汇合于长江口外,合并成一支流向东北,势力强时可抵达济州岛附近。冬季则向南流动,经台湾海峡进入南海(图3.1.4)。

    南海海域的海流较为复杂。过去认为,由于南海的长轴为北东-南西向,在季风影响下形成冬夏两季流向截然相反的季风漂流,从表层至200m深处的上层水体都在季风的制约下流动,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东北漂流,冬季在东北季风影响下形成西南漂流。但后来调查发现,在广东外海冬季期间,海流由东北流向西南并非总体都是如此,在较深的水深处,有一狭窄的逆风向海流,且流速较大(图3.1.5)。

    (四)潮汐

    中国沿岸潮汐系统主要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潮波引起的振动和日月引潮力形成的独立潮合成的,以前者为主。

    我国沿海潮汐类型复杂,各个海区都存在正规半日潮、不规则半日潮、正规全日潮和不正规全日潮四种。渤海沿岸以不正规半日潮和正规半日潮为主,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为不正规半日潮;龙口至蓬莱一带属正规半日潮,秦皇岛以东和神仙沟附近属正规全日潮,黄河口两侧为不正规全日潮。黄海沿岸基本上属于正规半日潮,威海至成山头和靖海角、连云港外为不正规半日潮。东海大陆沿岸除宁波至舟山之间海域为不正规半日潮外,其余为正规半日潮。台湾西岸从基隆至布袋为正规半日潮。其余为不正规半日潮。南海沿岸以不正规半日潮和不正规全日潮为主,其中汕头至海门、珠江口至雷州半岛东部、海南东北部、南海诸岛为不正规全日潮。雷州半岛南段和广西沿海为正规全日潮。

     

 

 

    中国海域潮差分布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东海最大,渤、黄海次之,南海最小。渤海以辽东沿岸的潮差最大,在2.5m左右。渤海湾次之,其余均在2.0m以下,渤海海峡在1m左右。黄海沿岸,大连平均为1.9m,海州湾顶3.4m,苏北沿岸在2.5~3m之间,其余海域在2m以下。东海沿岸,长江口至石浦一线平均潮差在2.4~3.5m之间,其中杭州湾最大,澉浦、尖山等地在5m以上,其余海域大多在4m以上。南海除湛江和北部湾顶部在2m以上外,其余海域都在1m左右。

    (五)海域环境评价

     1.海域环境优势

    (1)区位优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太平洋40多个国家与地区先后进入经济繁荣期,经济发展速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全球经济重心逐步向东亚转移。我国位于太平洋西侧中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中国近海海域不仅使我国沿海12个省、市、区得到便利的沟通,而且也带动了我国中、西部各省区向开放转变。沿海地带是陆路和海路通往世界各地的枢纽,在经济、文化上起着内引外联的窗口作用。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近海海域作为亚洲东部和太平洋、印度洋都能连接的海域,在今后的世界交往、合作、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其区位优势不容低估。

    (2)近海水体活跃,海况总体较好,利于海洋开发利用。中国近海海域水体在海流、潮汐、风浪、入海径流等因素作用下比较活跃,海域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对海域开发利用有较大的承载力。渤海的水质除沿岸局部区域相对较差外,其他海区仍能保持正常状况。

    (3)海水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中国近海海域陆源物质来源充裕,上升流比较活跃,海域初级生产能力较高。海洋生物生长必需的磷酸盐、硅酸盐、硝酸盐三大营养盐类含量适宜,是海洋生物资源繁盛的良好基础。

    (4)海洋环境类型多,为海洋全方位开发创造了条件。中国近海海域南北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几个气候带,决定了环境类型的复杂多样性,又由于地质构造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特点的海岸、海岛、海底地貌类型。为我国海洋全方位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5)浅海、滩涂广阔。据调查,我国15m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约1400×104hm2,海岸带滩涂面积约200×104hm2,宽阔的浅海和滩涂是我国发展海水养殖和海洋空间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

     2.海域利用的不利因素

    (1)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威胁海上作业活动。中国近海海域出现较多的自然灾害有台风、风暴潮、海冰、大风、大浪等。东海和南海在夏秋两季易受台风、风暴潮增水危害。台风是影响我国海域和沿海地区的重要灾害天气。渤海、黄海北部春秋两季有温带风暴潮发生。据塘沽海洋站32年记录,增水大于1m的温带风暴潮平均每年8次。海浪波高大于4m的巨浪,对航行船只和生产设施威胁较大,容易酿成海难事故。在海上因狂风巨浪造成的海难,目前仍占海难事故的60%~80%。

    (2)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据联合国组织专门研究的预测,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全球海平面将持续上升。据测到2030年海平面在全球范围内平均升高20~30cm。少数专家甚至推测将上升140cm。我国科学家在1993年也提出,到2050年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可能为40~60cm,上海、天津地区则还要大些。根据我国48个长期验潮站和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其中海平面上升的站有39个,占81.%,海平面下降的站7个,基本上没有变化的站2个,大致从50年代以来,绝大部分海平面是上升的。长江口以南基本上都属于上升岸段。长江口以北的沿海带不完全一致,有上升也有下降。在过去的100年中,渤海区的海平面上升了5cm,其中辽宁岸段上升4cm,天津和河北岸段上升21~26cm。黄海区,由于山东半岛不断抬升,海平面下降了3cm,其中烟台、威海、青岛下降17cm,江苏和上海岸段海平面上升20cm。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为17.8~21.9cm。

    在未来的一个时期,我国沿海海平面在全球范围海平面上升的趋势下,也将是上升的,而且有加速的迹象。

    (3)海岸侵蚀和海水倒灌。我国大陆和岛屿沿岸不少岸段遭受侵蚀,既有自然演变的原因,也有因人为因素导致的侵蚀。江苏北部的古黄河口岸段,自1855年黄河改道后的100多年间海岸后退20多km,古黄河口以南的吕泗岸段,自1916年以来由于强烈侵蚀,使2×104hm2土地丧失。山东蓬莱以西岸段,因大量挖沙使海岸失去平衡发生崩塌,已使土地、道路、建筑被毁,海南岛清澜港附近因挖珊瑚礁发生侵蚀,10年中海岸后退20多m。

    在海拔低、地面相对下沉的岸段常发生海水倒灌现象,山东莱州湾近年沿海乡镇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地面下沉,加剧了海水倒灌和土地盐渍化。

    (4)赤潮。80年代以来,我国近海赤潮时有发生,外海也有发现,平均每年都有一二十起。赤潮区域内水质下降,大量养殖和自然繁殖的鱼、虾、贝类死亡。1986年1月台湾高屏邻近水域发生赤潮,30余人在食用赤潮污染的养殖紫蛤后,发生麻痹性中毒,致使两人死亡。


  本文标题:海域环境-海岸及海域(3)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di/1060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di/1060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欢迎你对海域环境-海岸及海域(3)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海域环境-海岸及海域(3)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