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
矿业是开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采盐业、建材矿产开采及非金属矿产开采业等。
一、矿业开发的特点
1.矿业具有初级性。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矿业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能源、矿产它为重工业提供原料资源和动力资源,是重工业发展的基础。
2.矿业是以大自然中的工业原料资源和动力资源作为劳动对象,因此具有明显的资源地指向性特征。各地区的原料资源、能源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及组合、埋藏状况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区矿业的规模、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
3.矿业的分布较加工工业区域差异更为明显、更为集中。成矿条件具有较强的地域分异性,不同地区具不同的矿藏禀赋,使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集中性,导致矿业的开发也具有集中性。
4.矿业开发的初级性决定着矿产品具有运量大的特征,分布的集中性特征又使矿产品的运输具有运距远的特征,使矿业开发对交通运输业产生极强的依赖性。交通运输成为矿业开发在流通领域的继续,运输条件的好坏对矿业的布局具有巨大的制约作用,也直接影响着矿业开发的经济效益。
二、中国的矿业开发与总体布局
中国处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拼合处,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较大。中国已具有探明储量的矿种达145种,占世界已知的162种矿产资源的91.4%。依世界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总价值计算,中国占世界14.64%,资源价值密度为114.46万美元,均居世界前位,其中15种居世界首位,9种居世界第二位。这表明了中国具有较高的矿产资源丰饶度,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矿业发展,1996年矿业总产值达4031.84亿元,是世界矿业大国之一。
受矿产资源的结构、组合及地理分布特点影响,矿业的布局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1.重点矿业的布局形成三种类型:①分布广而相对集中型,如煤、铁、铜、磷等矿种的开采。其中煤炭产量的41.77%集中在黄河中游地区,仅山西一省就占全国26.13%;生铁相对集中在华北环渤海区、黄河中游区和东北区,三者合占全国59.44%。②分布较广而相对集中型,如铝土、钨、锑、石棉等;③分布范围小而高度集中型,如石油和天然气、钾盐、金刚石、菱镁矿、稀土、镍等。石油高度集中在东北和华北环渤海区以及西北区,东北区即占全国50.9%,仅黑龙江省就占到全国38.34%;天然气高度集中在西南、东北和华北环渤海区,三者合占全国74.05%,仅四川就占43.76%。这种集中布局的矿业有利于集中开发,形成矿产资源区域开发的各具特色和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但由于矿产资源分布不平衡,必然造成某些消费量大的矿产资源在大范围内过远运输,加重交通运输的压力,造成矿业开采区与消费区的空间脱离。
2.根据矿业产值,矿业开发在空间分布上所表现的不平衡:
①从地带看,中部地带是全国最主要的矿产生产地,其人均矿产产值为110元,高于全国平均值,更高于东部的98元和西部的63元。
②从大区布局(表4.4.1,4.4.2)看,矿业开发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中南、
华北,矿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24.31%、19.78%、17.87%、17.19%,而且在发展趋势上,这种布局的变化也不会很大。从人均矿业产值看,东北区最高,其他地区依次为华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此与矿产资源分布态势极为吻合,北部各区矿业的重要性强于南部各区。
③从省、市、区看,矿业产值超亿元的省区依次为:山东、黑龙江、山西、河南、辽宁、河北、新疆、广东等(表4.4.2),并形成了一批全国性的矿业生产基地。依人均矿产值,黑龙江又以较大的优势居全国第一位,次为新疆、山西、天津、辽宁、山东、青海、河北、甘肃、宁夏,这些省(市、区)的人均矿产值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而内蒙古、河南、广东、吉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江苏、陕西、浙江、四川、广西、福建、云南、北京、贵州、海南、西藏、上海皆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
3.从矿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看,矿业产值比重较高的地区偏集在中国的西部和中部地带,以矿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计算,新疆、黑龙江、山西、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南等位居前列。而东部沿海地带的这一比值较低,尤以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天津最为明显。该特点反映了矿业开发与地区经济的关联性,矿业是目前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本文标题:矿业开发与能源工业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zhongdi/1059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zhongdi/10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