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环境生态作用
无论是种族,还是民族,在他们的分布和迁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环境生态作用。
(一)环境与肤色
种族特征与环境关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肤色,肤色深表示皮肤中色素多。否则,反之。这种现象与太阳的辐射有关。
在接近赤道地区,黑皮肤对人的生存有很大好处。具有大量的色素(黑色素)的皮肤能阻止紫外线穿透皮肤。一定数量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内部合成内分泌钙化醇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物质可以防止由于缺乏维生素D而导致的一种使骨骼佝偻的软骨病。但是,紫外线辐射过多,则有可能导致发生皮癌这类的疾病。
从南北回归线之间越向两极,正午太阳光线的高度角逐渐减小,其穿过大气层的厚度则逐渐增大。这样,产生维生素D的紫外线越向两极也就越少,而紫外线辐射量过多则在赤道附近。
目前所知人类的祖先多起源于赤道附近,说明人类早先具有丰富的黑色素。偶尔出生在该环境中浅色素的人,由于缺乏对紫外线辐射的适应,就容易产生皮癌。
随着人群缓慢地向北移动,环境条件也发生变化。在多雾的较高纬度西北欧,太阳高度角比较低,冬季日照时间短,人们受到的太阳辐射少。这里的问题是紫外线辐射量不足。皮肤中的黑色素会阻止该地原来就不多的太阳辐射被吸收,因而易导致软骨病的发生。患软骨病的妇女影响其骨盆的发育,不利于婴儿的出生,甚至导致母亲与婴儿的死亡。而在高纬度地区,皮肤中色素本来就少的人患软骨病的机会少,婴儿反能顺利生出,因而,皮肤中色素少的人就会取得优势。
这种对环境的适应说明,为什么赤道非洲人的皮肤是黑色与高纬度的欧洲人的皮肤颜色浅的原因。蒙古人的皮肤中色素中等,故其呈黄色,这可能与起源于中纬度地区的环境有关。
这种皮肤中色素含量与纬度的相关关系,为什么在爱斯基摩人与印第安人中又出现例外呢?爱斯基摩人居住在纬度最高的北极地区,可是皮肤中色素含量较多,呈暗色。据研究这种例外现象,是由于在爱斯基摩人食物中包括大量的鱼肝,而鱼肝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D。所以,爱斯基摩人不是利用紫外线在体内合成维生素D的。还有,在这些地方,从食物摄取维生素D的历史相对比较短,由于纬度的不同而造成的皮肤色素含量的差异据说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新大陆的印第安人未像旧大陆人所表现的那种纬度与色素程度相关关系。
在赤道地区,黑皮肤对热带的自然环境来说,也并不完全有利。黑色皮肤比浅色皮肤要吸收更多的热,而浅色皮肤容易把热反射出去。因此,在赤道地区,黑皮肤的人比浅色皮肤的人吸收的热量要多。可是,与吸收多量热来相比,黑色皮肤则减少皮癌的威胁,故黑色皮肤对环境的适应来说“利大于弊”。
从上述得知,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刺激下,可以在皮肤中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在身体中的储存期不能超过两周。身体中维生素D的缺乏就导致身体缺钙,于是身体就只有从自己骨骼中吸收钙质来补充,结果使骨骼中钙的减少而出现软骨病。为了解决这种缺陷,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选择”浅色皮肤,以利吸收更多的紫外线辐射;另一方面,人类采取文化适应,以解决身体中钙不足与钙过多的问题。
在西欧,浅色皮肤的人文化适应是通过食物摄取较多的钙而免致软骨病。例如,婴儿中加食鱼肝油以增加身体中的钙。另外,蛋、鱼、奶、乳酪等都是含钙较多的食物。在热带地区,由于紫外线辐射量过多,皮肤色素增加以免受其害。另外,紫外线辐射过多给身体带来剩余的钙,易造成泌尿系统的结石等病症。因此,在黑人中,除哺乳婴儿的妇女吃鸡蛋外,一般情况是既不爱吃蛋,又不吃鱼。在东非的马赛人多以牧牛为生。但是,与一般游牧人不同,他们喜欢饮鲜牛血。每个家庭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用。他们在牛脖子上割一小口,插上苇管,轮流吸吮。一头牛每隔5—6周放血一次。血中钙的含量一般为奶的含钙量的1/20。
本文标题:环境生态作用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wendao/751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wendao/7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