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亚铁化合物:包括FeCO3、Fe3(PO4)2·8H2O等,多以离析物状态均匀浸染在土体中,呈深蓝色或绿色的模糊斑点和斑块,常见于湿战土和水稻土新挖的剖面中。
7)腐殖质:自表土层向下渗入的腐殖质,在结构体表面呈黑色或暗棕色有光泽的斑点、结皮、浪痕或舌状延伸物,多见于灰化土和碱土的下层。
2.生物起源的新生体 由生物作用产生的新生体有:
1)粪粒:蚯蚓或其他动物的排泄物,呈粘结良好的小团粒。
2)蠕虫穴:是蚯蚓和其他蠕虫的孔道,常被土壤所充填。
3)鼠穴斑:被土壤所充填的鼠穴,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其颜色和紧实度与周围土壤不同。这是黑钙土中最典型的新生体。
4)根孔:见于各种土壤中,因植物根的腐烂而呈较深的颜色。
(八)侵入体
侵入体是指土壤中不是由成土过程所产生,而是由于外界进入的特殊物质。土体侵入体的分类比较简单,可分为四大类:
1.岩石形态 碎石、砾石、巨砾,随机分布于土壤中,反映成土母质及其组成和起源。
2.冰冻形态 各种形态的冰成物如冰脉纹、冰结核、冰透镜体、冰间层等,是土壤季节性或多年冰冻作用形成的。有人把它归入新生体,这不太确切。
3.人为形态 随机分布于土壤中的砖瓦碎块、玻璃或陶瓷碎片、墓葬遗物、金属物品等,有时能形成整整的一个夹层。
4.生物形态 动植物化石、动物骨头、埋藏的植物根茎、枝干的残体、软体动物的甲壳,包括生活在次通气条件下的陆地土壤中的陆生软体动物的甲壳,和证明是水成土壤或水成母质中的水生软体动物的甲壳。
侵入体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土壤的形成与土地利用的状况。
三、土壤微形态
前面所述的土壤形态可称为土壤大形态,而土壤微形态是土壤形态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土壤微形态学是指通过光学或电子学放大的方法观察土壤内部细微形象的科学。
土壤微形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土壤微垒结或称土壤微构造。
土壤微垒结(soil microscopic fabric)是指可以借助显微镜对未破坏构造的土壤薄片进行研究的土壤垒结状况。不同的土类具有不同的微垒结特征。土壤微垒结是四相结构系统,其固相基质构成所谓的土壤基体(S-matrix)。士壤基体可理解为最简单的(原始的)结构体范围内的物质,或者是构成非结构的,无结构的块体的物质,其内可以有新生体出现。
土壤基体是由骨骼颗粒(skeleton grains)、细粒物质(plasma)和孔隙(voids)组成的。骨骼颗粒是指土中大于2微米的矿物质颗粒和有机残遗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比较稳定,不易移动、再组织或凝聚。进一步细分时,大于10微米的叫骨骼颗粒,2—10微米的叫微骨骼颗粒(microscopic skeleton grains),再按骨骼颗粒的特征和矿物组成又可细分为斑晶骨骼颗粒、粉砂质骨骼颗粒、微晶方解石颗粒等。细粒物质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可移动、再组织和凝聚的部分,包括骨骼颗粒以外的细粉砂、粘粒、游离氧化物和腐殖质等土壤物质。土壤孔隙,指固体土壤之间的空隙。土壤基体易与其周围一般物质相区分的单独物体,称土壤形成物相(pedological teatures)它是反映特定的土壤形成过程的结果。细粒物质微垒结(plasmic fabric)是土壤基体中细粒物质所仅有的土壤形成物相,是指细粒物质组成分在组合排列上起了明显变化的离析物,也称为细粒物质离析物(plasmic separation)。
土壤微垒结的分类是土壤微形态学的核心。这种分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壤中的粗颗粒(称为骨骼颗粒,一般大于粉砂粒)与细微颗粒(称为细粒物质,包括细粉砂、粘粒、游离三二氧化物和腐殖质等)的“相关分布格式”(related distribution pattern)的类型;二是土壤中细粒物质所特有的微垒结,即细粒物质微垒结,它表现为“光性方位格式”(orientation pattern),指土壤细微颗粒在正交偏光镜下的消光格式和异向性(anisotropy)。这种分类是单纯以形态为根据的,不涉及其发生学根源,因为同一土壤微垒结可以从不同的发生学过程而来。土壤微垒结分类中的基本类型:
本文标题:土壤形态(6)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urangxue/10911.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urangxue/10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