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土壤地理学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土壤地理学 > 淋溶土(5)

淋溶土(5)

时间:2014-07-04 10:54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黄棕壤分为下列亚类:

    1.黄棕壤(Typic yellow-brown earth) 具有黄棕壤土类的特征。

    2.粘磐黄棕壤 具有均质黄土层、粘磐层和网纹层,每层厚度不等,一般1~2米。均质黄土层中、下部常有铁锰斑块和结核。粘盘层,粘质,干缩时垂直节理明显,棱柱、块状结构,结构面上胶膜明显,内部有大块铁锰结核体,表层有机质10—20克每千克,pH5.5—7.5,呈上小下大趋势。粘粒的交换量35—52厘摩尔(+)每千克土,交换性氢、铝1—5厘摩尔(+)每千克土,盐基饱和度53—97%,粘粒的硅铝率2.6—3.3。粘土矿物为蛭石、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和蒙脱石。

    3.黄褐土(Yellow-cinnamon soil) B层结构体表面被暗棕色胶膜覆盖,内部夹有小铁子,孔隙壁有厚薄不等的光性定向粘粒膜,游离碳酸钙<5克每千克土。C层常出现砂姜体。pH6.8—7.5,粘粒的交换量>40厘摩尔(+)每千克土,无交换性氢和铝,盐基饱和度>75%,盐基饱和,粘粒的硅铝率>3.0,粘土矿物为水云母、蛭石、高岭石,伴有蒙脱石。

    4.暗黄棕壤(Dark yellow-brown earth) 分布于中山区,土体较薄,表层腐殖质积累明显,含量高达60—140克每千克,pH5—5.6,盐基交换量9—30厘摩尔(+)每千克土,盐基不饱和,粘粒的硅铝率1.9—3.0,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有较多的伊利石、蛭石、绿泥石,还有少量针铁矿、皂石及蒙脱石。

    (四)白浆土(Albic bleached soil)

    在欧洲集中出现于温带海洋气候区,南可伸展到地中海沿岸,由滨海向内陆过渡,白浆土带幅变窄。北美,尤其是美国东部白浆土分布面积广,从北、东、南三面环绕大草原。我国白浆土分布较广,多同暗棕壤、棕壤与黄棕壤构成复区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鲁南山区与江淮丘陵均有连片分布,从北纬55°起向南可伸延到北纬30°左右,分布纬度低于大西洋沿岸,而同北美沿海地区相差无几,日本、澳大利亚东南部也有分布。

    白浆土具有温带湿润土壤水分状况,具有漂白层和粘磐层。

    白浆土的剖面分化明显,腐殖质层厚约10—20厘米,呈暗灰色,白浆层(E)厚20—40厘米,呈灰白色,湿时呈草黄色,基本无结构,粘磐层(Bt)棕色或褐色,棱柱状或棱块状结构,呈现有光泽的铁锰胶膜。

    白浆土表层有机质80—100克每千克,高的可达150克每千克以上,土壤pH5.5—6.5,交换量20—30厘摩尔(+)每千克土,以钙、镁占优势,有少量钾、钠,盐基饱和度60—80%,盐基不饱和。白浆层硅铁铝率2.5—3.5,底层粘粒含量比表层高出一倍以上,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无定形物质。

    白浆土分为下列亚类:

    1.白浆土(Typic Albic bleached soil) 具有白浆土类的典型特征。

    2.草甸白浆土(Meadow Albic bleached soil) 腐殖质层可深达30厘米,淀积层有锈斑。

    3.潜育白浆土(Gleyed Albic bleached soil) 白浆土中50—100厘米范围内有潜育层或潜育特征,淀积层发育较差,多水平棱块状结构,具有少量明亮的铁锰胶膜。

淋溶土纲中各土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4-4-5。

六、利用与改良

淋溶土分布范围广,南北跨度大,地形复杂,水热条件变化大,成土母质多样,土壤类型多,土壤的肥力差异大,利用上各不相同。暗棕壤分布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木材产地之一,主要发展林业,适种大豆、玉米等作物,并发展养蚕、养蜂和果树业等,在林下,水湿条件好的地方,适宜栽培人参。棕壤是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在平地丘陵区适于栽培棉花、花生,红薯等喜温作物及高粱、大豆、玉米等,在山区宜于发展林业、桑蚕、果园等。黄棕壤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农业历史悠久的地区,丘陵区还可种植茶、桑、发展果园,平缓丘陵区,可作为农业生产基地,适于稻、麦、棉和油料等作物的生长。白浆土在我国东北东部分布较广,大部分已开垦为农田,最适宜种植的作物是大豆、玉米以及小麦和谷子,有些地方已建立了大型国营农场,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粮,此外,林业发展也占重要地位,由于白浆土本身植物营养元素总贮量不高,质地粘重,耕性不良,表土易于侵蚀,因此,白浆土大部分是低产土壤。

淋溶土主要分布于湿润地区,受水分淋溶作用强,自然土壤肥力较高,耕种后肥力易于下降,若植被保护不好,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应注意水土保持,发展灌溉和防止内涝,增施有机肥或种植绿肥,培肥土壤。


  本文标题:淋溶土(5)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urangxue/1089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urangxue/10898.html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
土壤地理学:淋溶土(1)
欢迎你对淋溶土(5)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淋溶土(5)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土壤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