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文
湿成土的地下水位一般都较高。沼泽土的地下水与地表积水相距很近,甚至相接,土壤既受地表积水又受地下水浸润。草甸土和潮土的地下水距地表较近,埋藏深度1—3米左右,在植物生长旺盛季节,地下水可沿毛管经常地上升至地表。黑土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多在10—20米以下,对土壤形成过程和植物生长影响很小,但因黑土的母质和土壤质地较粘,底层透水不良,在土壤融冻水和降水集中的季节,土壤水分过多,往往在50—70厘米或150—200厘米深处形成上层滞水,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植物生长。
(二)地形
湿成土的分布几乎都是与较为低平、易积水的地形相联系。沼泽土在山间地区,多见于分水岭上碟形地、坡折地、封闭的沟谷盆地、冲积扇前或扇间洼地;在河间地区,则多见于泛滥地、河流汇合处,以及河流平衡曲线异常部位;此外,在海滨的潟湖、半干旱地区的风蚀洼地、丘间低地、湖滨地区也有沼泽土的分布。草甸土和潮土则多形成于河流泛滥地、冲积平原、三角洲以及湖滨、海滨等地势低平地区。黑土所处地形大都是受不同程度切割的高平原和山前洪积平原,主要是波状起伏的“漫岗地”。
(三)母质
湿成土的成土母质大都粘重。沼泽土的母质多为河湖相的沉积物(山地区除外)。草甸土和潮土的母质多为较新的冲积物。黑土的成土母质以黄土状沉积物为主,仅有少数为基岩风化坡积物。
(四)气候
湿成土的分布广泛,各地的气候条件相差很大。只要有潮湿积水条件,无论在寒带、温带、热带均可见到湿成土的发育。但气候条件对湿成土的形成发育也有一定影响。例如,沼泽土以高纬度地区分布面积最大,因为这里气温低、蒸发量小、湿度大、土壤水分过多,长期受水浸润。我国沼泽土的两大分布区,东北分布区和川西北高原分布区,其气候也都较为湿润,干燥度小于1或接近于1,暖季多雨,冷季低温,土壤冻结时间长。东北沼泽土地区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个别地区可达800—12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年均温由-2—-5℃到2—3℃,7月份月均温21—24℃, 1月份月均温-17至-24℃,冻结时间 120—300天,冻层厚度50—30厘米。川西北高原年降水量560—800毫米,也多集中于夏季,且降雨次数多,年降雨日数110—180天,雨季相对湿度达77—90%,年均温0.6至1.2℃,7月份月均温9.1—11.4℃,1月份均温-8.2至-10.9℃,冻结时间为225-229天,绝对无霜期16—25天,全年≥10℃的积温较低,为 633. 2—889. 5℃。我国大致由北(冷)向南(热)、由东(湿)向西(干),沼泽土的面积愈来愈少,发育程度愈来愈低。草甸土的性状也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东北地区气候较为冷湿,草甸土腐殖质的累积强度比西北和华南的草甸土要大。潮土分布也很广泛,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土壤的性质。黑土则属地带性土壤,发育于温带森林草原地带,气候因素对它的影响更为显著。我国黑土处于温带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480—55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有90%以上集中于暖季(4-9月),年均温0.5~6℃,≥10℃积温为2100—2700℃,干燥度0.75—0.90,雨热同季,冬季寒冷少雪,土壤冻结较深,为1.5-2.0米,延续时间长达120—200天。可见,气候条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类湿成土的形成和性状。
(五)植被
湿成土的植被大多由喜湿性的植物构成,但植物种类不仅随不同土类有很大不同,在同一土壤类型中还随不同地区和不同水分状况而有很大差异。沼泽土上的植被由喜湿性的沼泽植物所组成,并以莎草科植物为主。草甸土的自然植被主要是喜湿性的草甸植物,生长较茂密,主要有:三棱草、萎陵菜、鸢尾、小叶樟、羊草、狼尾草等。潮土的植被为人工植被,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和棉花等作物。黑土的自然植被为草原化草甸植物,以杂类草群落为主,当地称为“五花草塘”,植物种类多,无优势种,生长繁茂,一般高40—50厘米,覆盖度达80—90%以上,根系比较发达,深达 80—100 厘米以上,但以表层 20 厘米最为集中。
本文标题:湿成土(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urangxue/10893.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urangxue/10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