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网之中国的土壤
当前位置: > 地理书库 > 中国的土壤 > 2、土壤分布规律(2)

2、土壤分布规律(2)

时间:2010-01-29 01:16 来源:地理教师网 作者:云中雪 责任编辑:地理教师
-------

  (4)前面列举的3个例子,都位于东部季风区域。而西北干旱区域也有类似情况。例如,新疆焉耆盆地,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只有50毫米,地带性土类为棕漠土。但它只见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冲积扇上部。这里地下水埋藏很深,不能参与土壤形成过程。而冲积扇的中、下部,地下水埋深仅2~3米,能参与土壤形成过程,加上具有灌溉条件,土壤为灌淤白土和灌淤潮土所代替。在扇形地的前缘或河畔,地下水埋深只1~3米,其矿化度约1~3克/升,土壤为盐化林灌草甸土(曾称胡杨林土,或吐加衣土)。在三角洲和滨湖地段,地下水埋深1~2米,其矿化度由5~10克/升、10~30克/升逐渐增加到30克/升以上,相应分布着草甸盐土、盐土和滨湖盐土。

  土壤的地域分布,除可受地形、水文条件的影响外,也可受特殊成土母岩(或母质)的影响。四川盆地的黄壤与紫色砂页岩母质发育的紫色土成为组合;广西丘陵的红壤与石灰岩母质发育的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成为组合,就是由于特殊的成土母岩延缓了成土过程的缘故。

  以上所举的4个例子都是大地形或中地形所引起土壤组合的变化。土壤分布同时也受小地形的影响,而呈现微域分布的特点,这在盐碱土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大家知道盐碱土有“大中洼”和“洼中高”的分布规律。就是说,从大地形看,盐碱土分布在洼地;从小地形着,它分布在洼地的高起部分。

  4.耕作土壤分布的几种形式

  耕作土壤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最深刻,反映在土壤分布上有下列几种形式:

  (1)同心圆式分布。耕作土壤的肥力与距村庄和城镇的远近有关系,一般以村庄或城镇为中心,距离中心越近越肥,越远越瘦,形状好像同心圆。这种分布形式叫做同心圆式分布。同心圆的大小与村庄城镇的大小成正相关,村前的半圆略大于村后的半圆。耕作土壤同心圆式分布特点的形成,主要是近田施肥较多,耕作比较精细,故熟化程度较高,因此多高肥类型土壤;而远田则相反。目前,有些村庄为了均衡增产,正在改变远田少施肥的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同心圆的分布特点。

  (2)阶梯式分布。山岭和丘陵有一定坡度,水土易于流失,垦殖时,一般都修筑梯田,以保持水土。梯田是阶梯式耕地的统称,可分为水平梯田(简称梯田)和非水平梯田(也称梯地)。修筑水平梯田较修筑梯地费工,但保持水土的作用更大。中国劳动人民修筑梯田已有几千年历史。南方红壤和黄壤山区,到处可以见到层层梯田,有的梯田宽仅数米,而长达数十米甚至百米,也有的梯田小到几十块田才有一亩。

  耕作土壤的阶梯式分布,表现在土壤肥力上一般是低处比高处肥沃。这是由于在串灌情况下,灌溉水和雨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将高田的一部分养分和粘粒带到低田的缘故。为此,必须采取改串灌为沟灌、高田适当多施肥料等措施。

  (3)棋盘式分布。平原地区的耕作土壤在小农经济时期分布比较零乱,但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统一规划,平整土地,出现了棋盘式的分布。

  棋盘式分布的特点是,河流道路和排灌沟渠统一规划,沟、渠、路、林配套,耕地成方,地面平整,肥力比较均匀。沟洼填平以后,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外,耕作土壤还有通过挖低垫高形成的“框式”、“垛式”等分布形式。各种不同的分布形式,是在不同的耕作影响下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迅速发展,耕作土壤的分布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标题:2、土壤分布规律(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urang/5058.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urang/5058.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4)
100%
-------
欢迎你对2、土壤分布规律(2)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本站地址:http://www.dljs.net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输入验证码,选匿名即可发表)
关于2、土壤分布规律(2)的最新评论 >>>查看详细评论页
推荐中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