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热作和甘蔗得到顺利发展,则需大力改善水肥条件,以提高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和单产,以便解决粮食自给问题。在河流下游及三角洲地区,应着重防洪排涝和降低地下水位;在滨海地区,应加固加高海堤,防止海潮浸袭,并蓄淡冲咸,改良滨海盐土和咸酸田;在平原、盆地周围地势较高的台地,应通过以蓄为主,蓄提并举,解决灌溉水源,并实行坡地改梯田,防止水土流失;特别在海南岛西部、桂西、滇南旱季明显的地区,发展灌溉尤为重要;在喀斯特地区,应着重解决开发地下水源和蓄水防渗问题;在丘陵山区,应解决冬水田和山坑低产田的灌排问题。
本区高温多雨,土壤养分及有机质易于分解流失,应尽可能发掘和利用一切肥源,要特别重视有机肥、生物固氮和野生绿肥利用。在改善水肥条件并提高机械化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土壤资源和热量资源。
本区植物种类繁多,而且生长快,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多种木本植物,尤其是营造各种珍贵用材林和经济树种,如柚木、铁道木、桉树、桃花心木、红椿、木棉、沉香、肉桂、金鸡纳树等。在平原低丘地区,可发展各种热带水果,如香蕉、菠萝、龙眼、荔枝以及亚热带水果柑桔的生产。
粤东的五华及粤西的电白等地,由于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深厚的花岗岩风化层抗蚀力弱,水土流失剧烈。在海南和西双版纳,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重视不够,水土流失有加剧趋势,应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2.江南-台北红壤、水稻土区
本区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雪峰山以东的江南丘陵和江南山地,还包括台湾省中、北部的丘陵山地。这里地处中亚热带的东部,年平均气温17~21℃,≥10℃的积温5000~6500℃,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降水季节多集中于夏秋两季,4~9月占70%,仅4~6月就占40%。全年无霜期在北部约260天,南部增至300天。
本区天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代表树种有桂、木荷、樟等。但天然林大部分已被破坏,而为次生的马尾松林所代替,有的甚至沦为草山草坡或侵蚀地。
土壤以红壤为主,黄壤一般只见于海拔600~700米以上的垂直带上,面积远较红壤为小,而水稻土则在河谷平原、山间盆地和山地冲积扇上集中分布。全区水田多于旱地。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低海拔的开阔地形种双季稻较多,冬种油菜或绿肥,山区冷浸田则种单季稻。山地盛产马尾松、杉木和毛竹。有代表性的亚热带经济林与果木为茶叶、油茶、油桐和柑桔。
本区近年森林采伐量大大超过生长量,森林资源急剧减少,甚至在陡坡毁林开荒,种植旱谷(玉米),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特别是花岗岩地区更为严重。今后的利用方向是提高粮食单产和大力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在提高粮食单产方面,重要措施之一是改良山区的冷浸田。此外,改良低产红壤也是重要措施。
3.西南红壤、黄壤、水稻土区
本区主要包括云南高原、贵州高原和四川盆地。云南高原面海拔约2000米,贵州高原面大部分在800~1200米之间。高原面上石林、溶洞、伏流河等喀斯特地形广泛分布。山间盆地多,通称“坝子”,是山区的农业生产基地。四川盆地北高南低,海拔300~600米,是中国重要农业区之一。盆地周围的山地,海拔约1000~3000米。
本区也是中亚热带,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和地势较高,所以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与江南地区不同。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18℃,≥10℃的积温低于江南地区,仅4500℃左右,但无霜期却较长,约280~350天。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由于地势不同,云贵高原的气温较四川盆地低;但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的云雾和阴雨日较多,特别是贵州高原更为突出,故有“天无三日晴”之说。
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但次生的常绿针叶林(马尾松、云南松、岛松等)较为多见。石灰岩山地分布着稀疏的柏木林。山谷和较阴湿的地方也见杉木林和竹林。
本文标题:一)东部森林土壤区域(2)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urang/4997.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urang/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