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由来
我国古代,将月球因反射太阳光,在一个周期内变化不同形状的现象,
概括为总的命名为“月相”,还将一个周期内不同时间的“月相”,又细分
为不同之称:阴历初一、初二看不见月面,称为“朔”,十四至十六前后能
看见整个月面,称为“望”;初八至初十及二十至二十三前后可见的月面形
如弓,称为“上弦”和“下弦”;十一至十三前后可见的月面,称为“凸月”;
十七至十九前后可见的月面,称为“残月”;初五、初六前后可见的月面形
如峨眉的称为“人峨眉月”;初三、初四可见的月面,称为“月牙”。古人
通过对月亮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逐渐认识到月亮圆缺变化的现象,非常
有规律,即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时间长为二十九日多。为了使用和计时
方便,就取其整数,或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即将月亮朔望变化的一个周期
(二十九日多)确定为一个月。
本文标题:“月”的由来
手机页面:http://m.dljs.net/dlsk/tianwen/8484.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ljs.net/dlsk/tianwen/8484.html